中國國務院發布之「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宣稱今年度中國經濟成長目標為5%,其實尚不如2022年設定之5.5%。筆者認為之所以會有保守的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一方面是主要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牢固,同時國際政經情勢的外部環境動盪讓中國經濟發展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顯現中國經濟發展不以追求增速為首要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保持一致。重申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總體經濟局勢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中國亦會給予優惠政策拉攏臺商持續擴大投資。釐清相關議題反映後,筆者分析今年中國的總體投資環境趨勢,趨勢背景上具有政權積極鞏固、實現經濟成長目標、關注社會人口變化等三重意義。
首先,2023年是確認新一屆政府人事及國務院機構改革內容,中國在全國兩會在政治上鞏固新一屆中央行政機關人事名單及指出國務院機構改革內容,人大確認新一屆中國國家主席、副主席、國家軍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政協則是選舉新一屆全國政協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務委員。具有自由市場思維的前總理李克強,已徹底宣告離開中共政治舞台,新接任總理的李強,恐怕是更為重視政府主動調控市場的過程,顯現習近平第三屆政權任期會更趨向政治集權傾向管制,且要證明與美國的國際政治競逐當中,仍能維持中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以突破地緣政治的圍堵並持續追求經濟成長。
再者,由於COVID-19疫情減緩租稅徵收,財政赤字不斷增加,顯示北京當局已無力如同過去以巨額補貼來支撐企業,此也會影響未來中國經濟成長。預估市場成長速度趨緩之下,過去外人投資是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力,但未來重要性將大減。基於企業必須承擔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大旗下,中國當局對於國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干預勢必加深,臺商經營中國市場勢必得注意在「管制」與「分配」的政府介入之下,整體投資環境並不利於臺商投入創新與研發。
第三,全國兩會特別關注中國人口出現60年來首次負成長的現象,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期間受益於人口紅利的時代已宣告終結,如何緩解人口急速減少是北京當局立即面臨的難題。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從需求端試圖提出解決方案,例如: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從消費措施來看,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促消費列為2023年的重點工作,主要包括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及綠色智慧家電等為消費大宗,以及提振餐飲、文旅、養老等服務消費。
最後,民間消費儲蓄習慣改變,人口紅利時代宣告終結,北京當局在COVID-19疫情蔓延期間,實施了嚴格封控的限制措施,不僅對經濟造成沉重的打擊,更改變中國民眾過往的消費習慣及生活形態,民眾更加重視預防性儲蓄,表示社會上蔓延對未來經濟前景的堪憂,也間接導致投資機會減少。尤甚,疫情管制解封之後短期內可能會拉動消費,但長期經濟復甦並不樂觀,主要關鍵是人口紅利消失,勢必更進一步衝擊悲觀的經濟成長率。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