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郭董的「我有一個夢」,能成真嗎?

  • 時事
  • 評論

除非採取完全躺平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否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夢想,而創辦鴻海-富士康這個橫跨多國的高科技代工帝國,享有新台幣上千億元家產、還曾經多度位居台灣首富,可以說早已名利雙收的郭董,在人生步入晚年以後,只差最後一個心願—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親身享受握有中華民國在台灣最高政治權力的機會,並且在4年任內,將台灣改造成自己想要看到的樣子,甚至追求所謂兩岸和平的歷史定位—沒有達成。

合理預期,由於郭董4年後已76歲,再度出馬的可能性將會降低不少,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將會是郭董出馬角逐總統的最後機會。

雖然郭董先前競逐中國國民黨黨內徵召,由於朱立倫關愛的眼神投向新北市長侯友宜,最終再度鎩羽而歸;但,最近幾個月,侯友宜引金溥聰為首的前/現馬系人馬加入競選辦公室後,金溥聰從「為侯友宜打造新人設」、操盤手親自上陣密集接受媒體專訪,再到與黨內多名區域立委候選人形同隔空交火,以及台北大安區域立委候選人羅智強一側,近日所傳出的「黨內網軍打擊同黨同志」傳聞,多方嘗試下,對侯友宜的支持率而言止跌有餘、而反彈回升尚有不足;而台灣民眾黨的候選人—前台北市長、現任該黨主席柯文哲,由於7月中以來一連串的戰術操作,不是自曝其短,就是根本等同於自損支持度,面對質疑與問題時「用問題回答問題」,以及不斷開新戰場,就算自己的主張不是事實,也要瘋狂撕咬民進黨政府、激起民進黨大選主帥賴清德親自上陣反擊的「鯊魚戰術」,也已經進入彈性疲乏的狀態,民調支持率開始從高點下探,可以說在侯柯二人都各有問題及瓶頸的情況下,郭董會認為自己仍有機會、躍躍欲試,乃至於探求各種的可能性,也都是預期之內的發展。

以當前的狀況而言,郭董想要達成人生的最後夢想,可能的途徑有哪些?

在7月底中國國民黨全代會沒有黨代表或中常委發難、為郭董發起換侯行動,以及金溥聰一度以郭台銘在總統徵召結果公佈後,在社群網站發文所承諾的內容為基礎,追打郭台銘的誠信問題,可以說金郭雙方已經分道揚鑣以後,即使朱立倫仍對各種型態的在野整合可能性,抱持揉合開放與曖昧的態度,郭董也一度想要重新入主中國國民黨、使中國國民黨完整組織為其所用,以減少另起爐灶,但郭董先前退黨的4年期滿後,在9月重回中國國民黨、進而嘗試奪下該黨黨權的可能性,目前已經算是相當渺茫。

而與柯文哲及其台灣民眾黨合作、達成所謂的郭柯合呢?雖然從柯文哲的民調支持度與近期言行、以及民眾黨的區域及不分區立委的可能提名布局等種種跡象來推斷,近期柯文哲明顯感受到類似「自己的牛皮即將吹破」的壓力,開始對自己競選總統、乃至於民眾黨的後勢,抱持相當程度的不安,一方面柯文哲仍然持續張狂,用無的放矢式的不實指控,試圖維持個人聲量及熱度,但另一方面柯文哲卻也在接受專訪時,隱隱釋放出郭柯合的一絲可能性。只是,以柯文哲仍然存有入主總統府的夢想,非到萬不得已,絕不輕易鬆手放開夢想,而郭台銘也有個人性格層面及年歲因素的壓力,要郭柯二人中的任一方,放棄2024年坐上總統大位、甘願屈居於無實權副手的位置,雖然無法完全排除此番發展的可能性,但仍然是有一定難度的事情。

因此,在身邊策士參謀、以及支持他的親泛藍地方派系的勸進下,郭董近期的思考,開始朝向「走自己的路」的方向發展,也並不令人意外。先前傳聞中泛藍地方派系的主張,是願意協助郭董衝刺連署書份數,以完遂郭董獨立參選的願望,但近期則可能是基於「中國國民黨繼續以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總統與區域立委各選各的、區域立委候選人尋找各種求生的可能性,甚至總統與立委選情最後全盤皆墨都有可能發生」的想定,親泛藍地方派系則更進一步,開始出現勸進郭董另組新黨的聲音,相關傳聞已有甚囂塵上的態勢,並與傳聞中「郭董正式宣布出馬角逐總統大位」的幾個可能時間點,例如本次訪美結束後、8月23日「823砲戰紀念日」,以及9月上旬,有某種程度的連動關係。

這裡不妨以「郭董選擇籌組新政黨」作為出發點,進一步推敲郭董組黨的利弊得失、以及組黨後的可能發展。

如果要另組新黨,銀彈可以說是郭董最充裕的資源,光是郭董持有的鴻海-富士康集團股票,今年所獲得的股利就高達新台幣92億元之譜,近期傳聞郭董正在以這筆資金為基礎,四處拉攏泛藍系的區域立委候選人,向其邀約稱「若從中國國民黨侯友宜一側轉投郭陣營,將能夠獲得相當的政治資金」,而郭陣營目前也已經招兵買馬,招攬大量策士參謀之流為其所用,也可見郭董財力之一斑。

而郭董新黨正式成立後,是否能夠充分承接中國國民黨的傳統支持基盤,則會因為選民屬性的不同、以及郭董對各路泛藍系人脈的掌握程度不一等因素,而有參差不齊的情況。

合理預期的是,以當前情況而言,郭董新黨最穩定的基礎,在於親附郭董的泛藍地方派系頭人、以及他們所能夠控制的組織票,例如彰化謝家、南投的縣議會議長何勝豐、雲林張家、屏東的縣議會議長周典論與其家族,花蓮傅崑萁-徐榛蔚夫妻檔以及台東吳俊立家族等等。不過,這些泛藍地方派系頭人或家族,具體的動員能力如何,還是需要觀察未來連署正式起跑後,所集結的連署書總份數而定,私心猜測,能不能超過50萬份,應該是一個檢驗能力強弱的具體指標。至於能否獲得泛藍其他領袖頭人的暗助,則也需要參酌未來的事態繼續觀察下去。

而軍系票源的部份,考量到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仍在黃復興系統有相當影響力、獲得親泛藍的退役軍人支持,侯友宜在與韓國瑜有夙怨、雙方未能充分誠心和解的情況下,恐怕也無法完整承接黃復興系統的支持,郭董能否吃下黃復興系統的票,有沒有人協助引路、以及能不能獲得韓國瑜的背書,應該是問題的關鍵。至於都會區選民的部份,除了郭董新黨成立後能否吸引到中國國民黨在地的基層組織,特別是眷村系統的投靠以外,無論是中年以上的深藍選民,抑或是年輕青壯世代先前支持柯文哲、但也不排斥郭台銘的淺藍中藍「經濟選民」之流,郭董在這部份應該會倚重政治公關公司的網路宣傳系統、臉書粉絲團及LINE等通訊軟體的群組等機制,吸引先前支持柯文哲或游移不定的泛藍選民支持。

此外,郭董新黨正式成立、郭董也正式表態將加入總統大選戰局以後,除了首先必須處理包含副手人選(連署獨立參選總統大選的人,必須在向中選會登記開始連署的時候,一併提出副手人選)、以及「衝刺連署書份數以展現實力」在內等與連署有關的問題以外,另一個大問題是立委選戰的布局,郭董在銀彈充足的情況下,應該不愁泛藍系先前未能在中國國民黨初選勝出的政治人物帶槍投靠、以郭董新黨提名的身份登記參選區域立委,而且以郭董「就算2024年未能如願當選總統,也要繼續在政界發揮影響力」的目標來看,合理預期郭董新黨為了提名不分區立委,最終將會提名至少10名區域立委,以盡可能達成「郭董新黨希望能拿下10席立委」的目標。比較合理的想定是這樣的:在郭董新黨加入立委戰局後,將會直接對台灣民眾黨的不分區立委政黨票、以及中國國民黨的區域與不分區立委選情,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最終形成一個在野內戰的效果,而選後各黨在立院勢力的消長,也會更加難以預測。

不過,在總統大選的各方人馬正式就位,開始進入選戰白熱期以後,候選人本身特質、經歷及政見等等因素,也會同步較進入短兵相接階段前,發揮更大的影響因素,正常情況下,候選人的一切很難逃過整個社會公眾的檢驗。

以郭董而言,雖然郭董先前多次宣稱「他已經有多久沒有進入『大陸(中國)』」,但「郭董至今仍透過持股,間接對鴻海-富士康集團保有實質控制力」、「鴻海-富士康集團的發跡過程,與中國黨政當局的庇蔭,有著不可分的緊密關係」,以及「鴻海-富士康在中國仍設有多處工廠,並沒有徹底從中國撤資」等種種情狀,也都是不爭的事實,預期郭董正式參戰後,他背後的中國因素,特別是「郭董為了維持在中國的資產,而屈從於中國當局要求,甚至為了拯救逐漸走向破敗的中國經濟,以所謂追求真正的兩岸和平為名,帶領台灣開啟與中國之間的政治談判,引台灣資源及台灣市場,為中國及其現行黨國體制延壽,以成就虛幻的歷史定位」的可能性,也將會遭到台灣社會較過去更加強力的檢視與批判。

至於郭董的政策面,雖然看起來比侯友宜跟柯文哲都更有模有樣一些,但稍加檢視,仍然很難通過正常台灣選民的檢驗,為什麼?原因無他,因為郭董從出發點及認知開始,就很明顯有其盲點,而這樣的盲點顯然對他來說難以改變或修正。

更久之前的先不說,從郭董近半年多以來的政策發言來看,郭董的認知與目標,無一不是在召喚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前,那個「對全球化政商集團而言,充滿美好的往日時光」,希望能夠透過推進美中之間的所謂和解,以避免戰爭、重回冷戰結束後全球化1.0的榮景,也因此,他認為台灣是推進美中和解、為中國留下喘息空間的助力,而為了促進美中和解,首先兩「岸」必須為了他所謂真正的和平而開展政治談判。雖然目前並沒有足以一錘定音的證據,可以指明郭董此般主張與中國當局有直接關係,但從「如果此般目標能夠得到貫徹,誰將會是最大的獲利者」的方向回推,郭董背後的中國因素,確實已經大到正常台灣人所難以忽視、並為之拉起警報鈴的程度。

更別提郭董在此般立場下,對經濟發展與國防安保等政策的看法,他認為可以用更多原本應該投注到國防的資源,將之投注到經濟發展中,並認為經濟發展才是真正的國防,面對中國對台灣毫不遮掩的侵攻野心,這樣的心態及政策主張是否切合實際所需、能否真正確保台灣安全,對台灣人而言,頗有商榷的餘地與必要,但對近年來與國際局勢明顯脫節、有精神意義「加拉巴哥」化趨勢的泛藍選民而言,這樣的主張可能會對他們的胃口。歸結到最後,郭董是否能夠完遂人生最後的願望,以及他個人的政治主張是否能夠得到實現,又或是否能夠在立法院獲得一定席次、在2024年以後持續發揮政治影響力,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國家認同(與因此而生的世界觀/國際觀)的立場選擇決勝負吧?

綜上,筆者認為,如果郭董新黨真的成立,不僅將會是泛藍勢力持續崩解的又一表徵,同時也代表郭董與他背後的部份泛藍勢力,在預期明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及立委選情全盤皆墨、進一步使中國國民黨黨勢萎縮的背景下,將透過新政黨的成立,來試圖接收中國國民黨萎縮後的選民支持層。但這樣的新政黨能夠走多遠,終究還是取決於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台灣人對此般變化所產生的思維變化等反應,而不完全取決於郭董、以及支持他的泛藍系各方勢力一側的自身作為。

作者/吳哲文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3-08-08 吳哲文

Post navigation

柯文哲的知識份子風骨 → ← 台灣現政府不是挑釁中共者!

Related Posts

伊朗的真實:大國棋子或是反美霸權?

就在不日前,以色列對伊朗進行「Rising Lion」(崛起雄獅)的軍事行動,透過空軍及無人機造成伊朗首都及重要軍事設施造成嚴重傷害,甚至狙擊重要軍政領袖,使中東戰雲密佈。欲探究目前詭譎局勢,須從伊朗過去談及,伊朗自革命政權上台後,走向社會主義式的伊斯蘭化政權。該政權反對歐美資本主義,採取類似共產主義的底層路線,在精神上與底層民眾結合;政策上給予民眾許多生活福利。因此,即使伊朗走向擁核武之路,被歐美各種制裁達數十年猶能屹立不搖。然而,目前局勢恐十分不利伊朗。             伊朗雖然名為伊斯蘭世界之一,卻因教義傾向什葉派與自詡波斯人後裔、素認地位高於其他族群,自然與周邊多為阿拉伯裔且信奉遜尼派的國家不合。同時,如同中俄兩國一樣,有著復興過往國家強大歷史的志向,例如波斯過去帝國時代的輝煌。故基於國族、區域擴張及仰賴豐富石油、軍武使得伊朗長期與歐美陣營對峙,尤其針對以色列,視作凝聚伊斯蘭國家的共同敵人。      有著宗教、歷史與國力驕傲的伊朗企圖成為左右世界的區域強權,然從其受以色列空襲以來,可見其不具傲視群雄的能力。首先,從軍事來看,伊朗似乎失去空優及情報力,除了深藏於地下的核武設備外,暫無擴大打擊範圍的能力。其次,伊朗與中俄已成名實合一的同盟,如今因自顧不暇,似無心無力介入亂局。此亦顯現伊朗淪為地緣衝突的棄子,伊朗所以在中俄眼中如此重要,在於其牽制美國在波斯灣軍事佈局,同時提供中國低廉石油來發展產業,偶爾製造衝突也增加外交籌碼。確實,這十餘年伊朗問題成為美國燙手山芋,使亞太戰略佈局多少受拖累,中俄贏得不少時間空間。           依照目前局勢,主導權顯然在於美國、以色列陣營,除了硬實力外,伊朗內部權力階層有分化傾向,革命前所留下的舊貴族與軍事寡頭顯然不是神意所能團結,隨著各種壓力施壓,加上中俄不力挺與鄰國默許以色列攻擊,故有學者認為伊朗將可能迎來「敘利亞模式」,迎來政權垮台、迎來親美政權。          雖然這是最好結果,但事實上伊朗革命政權立國數十年,加上長期與底層群眾綁定,最後仍握有核武王牌,伊朗政權除非美國正式出兵否則難以瓦解,必迎來更詭譎、強烈的大國地緣博弈,畢竟伊朗地區重要,供給中國石油、一帶一路支持,故筆者認為再來的發展,將演變成以伊攻擊常態化、以色列與其他反伊朗穆斯林國家隱性合作,至於美軍如何在亞太與波斯灣部署取得平衡?石油、地緣、以色列情節或是東亞科技與經濟利益,孰輕孰重是白宮需仔細衡量。故,總結伊朗目前處境即擺脫不了被強權交易、犧牲的棋子,終究淪為徒具強權外衣的地緣孤兒。 作者 / 風林火山

借鏡以伊衝突 ,台應以伊朗為鑑

以色列日前大規模空襲伊朗核子與軍事設施,並精準「斬首」伊方多名軍方高層與核子科學家,引發舉世矚目。         以伊衝突看似是發生在遙遠的中東,和台灣關係不大,然而中國極可能仿效以色列,對台灣採取斬首及突襲行動,台灣政府應妥慎防範,茲建議如下:         一、強化反滲透工作;以色列能成功「精準斬首」的關鍵因素,是其對伊朗的滲透無孔不入,已達到完全掌握伊方重臣要員行蹤的地步。而台灣受中國滲透的程度亦甚深,根據國安局的報告,2024年台灣因共諜案起訴人數共64人,是2021年的3倍之多,近來就連總統府及外交部機要與執政黨黨工都驚爆涉入共諜案,突顯台灣政府的反滲透工作亟待強化,應儘速擴大情資蒐研與偵處量能,機先防杜刺探、竊密等滲透行動。         二、完善突襲應處機制:軍政單位亟須完善突襲應處機制,包含應建構「去中心化指揮管制」的指揮體系,以及高階將領與重要官員遇突襲時的疏散掩護措施,避免發生伊朗軍事指揮鏈一遇襲即被癱瘓之困境,而能於遇襲的第一時間有效反擊和調度兵力,抵禦來敵後續侵擾。         綜上,唯有完備反滲透與突襲應處的機制,才能確保伊朗悲慘的今天,不會成為台灣的明天,有效維護台灣主權與國家安全。 作者:王昱培

原住民加分制度下的公平想像:補償還是壓力?

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設計,源自於《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3條,除碩士、博士班及學士後各學系不予優待外,原住民學生參加高中以上學校的考試招生入學,總分數可以加總10%;如果原住民學生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總分數則可以加總35%。這些名額採取各學校原核定招生名額外加2%的方式辦理,並不會對一般生造成過多影響。 然而,學者謝嘉璘(2006)指出,加分制度雖然是為了幫助原住民,卻仍建立在主流社會的邏輯與價值觀之上,看似是給予原住民更多機會,實際上卻可能讓他們更被迫去迎合一個並非以自身文化為出發點的體制。但考試內容多以漢文化為主,原住民族群的知識與歷史往往只被片面呈現,長期下來,不僅不利於文化認同的建立,反而可能加速同化過程。 所以我們也要思考,加分制度到底是為了原住民族的權益,還是只是看起來在幫助,實際上還是要他們配合主流社會的規則和期待? 文化保存?或只是升學的工具? 這項政策主要有兩大目標:第一,改善原住民學生在升學上的劣勢處境;第二,保存原住民族的語言與文化。 加分政策鼓勵原住民學生報考族語認證,希望達到文化保存的效果。從原民會的數據來看,族語認證報考人數確實有所提升,但實際成效卻值得商榷。許多學生學習族語只是為了加分,並未實際在生活中使用。文化學習若與生活脫節,就難以真正內化為認同,也無法達成文化傳承的初衷。 在升學弱勢的改善上,根據教育部112學年度的資料顯示,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的粗在學率從107學年的50.0%提升至112學年的56.3%,增加了6.3個百分點。然而,與一般學生的在學率差距卻從33.3個百分點(83.3%-50.0%)擴大到35.3個百分點(91.6%-56.3%),顯示雖然原住民與一般生的就學率皆有提升,但原住民學生的成長幅度仍明顯較小,結構性差距未獲實質改善。 「我後悔使用了加分」──來自原住民學生的真實心聲 我有一位原住民朋友,高中時因加分選填了一所學測成績略高於其原始成績的頂尖大學。他曾對我說,到了那裡才知道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學們個個會玩又會讀書,他拚命唸書,卻仍被那些看起來輕鬆應付考試的人海放。就算不和別人比,他也知道自己只要一鬆懈,就可能面臨被當、延畢的風險。讓他陷入極大的焦慮與挫折之中。他很後悔當初用加分選填了這間學校。 在生活上,大學同學大部分是非原住民的族群,有些人可能因為是覺得他們是朋友了、可以講話比較直接輕鬆,像是會問他說「為什麼你不知道○○○的族語怎麼說,阿你不是那一族的嗎?」、「你不是原住民嗎?為什麼那麼白?」,這類的微歧視經驗都讓他在認識新朋友時不敢主動說自己是原住民這件事,甚至會對自己身為原住民這件事感到羞恥,想隱藏。 課業的壓力與生活中反覆出現的微歧視,有時候會讓他覺得:「我是不是根本不屬於這裡?」 從分配到認同:我們談的公平是什麼? 當我們談到「原住民升學加分制度」,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覺得,這是一個「幫助弱勢」的好政策,是一種對教育不平等的補救措施,但事實上它有許多紕漏,甚至某種程度來說是變向壓迫了原住民學生。 正如美國著名女性主義學者Iris Marion Young在《差異政治》一書指出:傳統的分配正義觀過於狹隘,只看到分配終端的結果,卻沒看見產生這些不平等背後的原因,像是文化壓迫、結構性的資源排除與社會標籤。在台灣的政策規劃上,原住民加分制度正是這樣的例子,它讓部分原住民學生能進入大學,但也在無形中貼上「你是靠加分才進來的」這種標籤。這不僅影響了他們在教育體系中的處境,也削弱了對自己文化的認同,甚至讓人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夠格」,陷入一種自我殖民的困境。 加分制度試圖回應的是一個龐大的結構性不平等,但光靠這一項政策,顯然難以解決所有問題。許多文化斷裂、文化資本落差、社會偏見與認同掙扎等問題,雖然看起來與「加分」無直接關聯,卻深深影響了政策的成效與學生的實際處境。     我們真正需要的,從來不只是分數上的補償,而是對原住民族主體性的真正重視。真正的正義,不在於分配的終端「看起來平等」,而是制度形成的過程是否公平,是否尊重了當事人的意願與經驗。台灣當前的原住民加分政策多半由主流社會決定,我們是否曾真誠地詢問原住民:「你們覺得這樣的制度對你們真的有幫助嗎?你們怎麼理解教育公平?」如果這些問題從來沒被真正問過與聆聽,那麼,我們很難說這是一個公平或尊重的制度。 作者:睦楷

美國會不會軍事介入「以伊戰爭」?

「以伊戰爭」已不是在和談桌上的「停火」所能解決。要停火,一切都要由伊朗放棄核武計劃,摧毀所有核武工廠談起。伊朗政權會同意嗎?伊朗的「最高領導人」哈米尼近日不是誓言和「猶太擴張主義」的戰爭,現在才開始呢! 川普總統的立場呢?他說「我們已經控制伊朗的領空」,他要「伊朗無條件投降」,好像他也可權充以色列的內閣總理納坦雅胡似的。 「無條件投降」不就是要伊朗「政權更替」,這可把法國總統馬克宏嚇到了!他提醒川普總統:「政權更替」不是僅靠「控制領空」就能濟事的,它需要地面部隊進駐,而且要一段很長時間( 十年 ?):川普總統敢重犯伊拉克戰爭時的政權更替,小布希總統所犯的錯誤 ? 川普總統一向志大言大,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會隨時修正。所以,「無條件投降」可能只是博奕時的「叫價」,消滅伊朗的核武計劃和提煉核武原料的大幅進步,才是美國「底線」。 但是,要以色列空軍的炸彈穿透而擊毀建於地下深層的核工廠,恐有困難。以色列空軍想消滅哈瑪斯組織在加薩走廊的地下坑道和堡壘的效果不佳,何況更深入地底,建構更堅強的伊朗核武工廠。 所以,要「就地」消滅伊朗的核武工廠,美國的重型戰略轟炸機,攜帶的重磅、穿堅、深入地底的炸彈是必要的。如果消滅伊朗核武可以達成維護中東政治穩定的目標,美國(空軍)有限度的軍事介入是必要的。 因此美國有限度、直接的軍事介入,來摧毀伊朗的核武工廠是非常可能的。何況伊朗也可能估算他們的地下核武工廠,不但離地表甚深,建構所探用的工程技術的材料都是最先進的,難道經不起美國重磅炸彈的攻擊?或許伊朗決定寧可承受被炸毀的風險,而不願意放棄快要到手的核武。那麼美國軍事攻擊伊朗的核武工廠和核原料的提煉設施,將不可避免。 這種「有限度介入」並不表示美國會擴展到「政權更替」。許多共和黨的政治人物會說「伊朗的內政不是我們的事」!「 美國優先 」並不表示美國先天的要介入世界上任何紛爭。 此次以色列的奇襲會那麼成功,媒體都歸功於以色列「莫薩德」情報組織的貢獻。「莫薩德」滲透伊朗會那麼深、廣、和精準一定還有其它原因。1979年伊朗革命成功,推翻孔雀王朝的巴勒維國王,什葉派的神教組織和左翼陣線互奪政權,恐怖攻擊,鬪爭慘烈。 左翼陣線的領袖之一,曾任過渡政府外交部長被捕,判處死刑,行刑前說了一段話:我們不經心令伊朗變成神權國家,我們有責任要推翻它。從此反神權的左翼陣線轉入地下。「莫薩德」在伊朗是有地下組織的內應,更不要說現代社會俗世的需求,更和神權政體格格不入。 這也為甚麽「政權更替」就等於外力捲入的伊朗二次革命,血腥的內戰,必不可免。誰願意直接捲入,捅眾多虎頭蜂窩,首當其衝,負起責任?消滅伊朗核武潛能,大幅削弱神權國家對內的控制力量,然後就讓伊朗人民自行解決伊朗的內外問題! 作者: 王充

Recent Posts

借鏡以伊衝突 ,台應以伊朗為鑑

借鏡以伊衝突 ,台應以伊朗為鑑

以色列日前大規模空襲伊朗核子與軍事設施,並精準「斬首」伊方多名軍方高層與核子科學家,引發舉世矚目。         以伊衝突看似是發生在遙遠的中東,和台灣關係不大,然而中國極可能仿效以色列,對台灣採取斬首及突襲行動,台灣政府應妥慎防範,茲建議如下:         [...]

More Info
伊朗的真實:大國棋子或是反美霸權?

伊朗的真實:大國棋子或是反美霸權?

就在不日前,以色列對伊朗進行「Rising [...]

More Info
原住民加分制度下的公平想像:補償還是壓力?

原住民加分制度下的公平想像:補償還是壓力?

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設計,源自於《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3條,除碩士、博士班及學士後各學系不予優待外,原住民學生參加高中以上學校的考試招生入學,總分數可以加總10%;如果原住民學生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總分數則可以加總35%。這些名額採取各學校原核定招生名額外加2%的方式辦理,並不會對一般生造成過多影響。 [...]

More Info
美國會不會軍事介入「以伊戰爭」?

美國會不會軍事介入「以伊戰爭」?

「以伊戰爭」已不是在和談桌上的「停火」所能解決。要停火,一切都要由伊朗放棄核武計劃,摧毀所有核武工廠談起。伊朗政權會同意嗎?伊朗的「最高領導人」哈米尼近日不是誓言和「猶太擴張主義」的戰爭,現在才開始呢! 川普總統的立場呢?他說「我們已經控制伊朗的領空」,他要「伊朗無條件投降」,好像他也可權充以色列的內閣總理納坦雅胡似的。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