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某國立科大學生日前至知名熱炒店用餐,學生們因白飯未吃到飽而Google評論上狂洗該店家一星負評,店家也透過媒體回擊,雙方隔空交火的過程中,大批網友分成「學生派」和「店家派」加入戰局,讓原本單純的消費糾紛,變成網路公審,導致熱炒店不堪爭議延燒而宣布無限期停業,學生就讀科系與學校的粉專也遭網友出征撻伐,最終學生與店家雙雙成為這場「白飯之亂」的輸家。
網際網路發展之初,因具不受時空限制及匿名性的特性,使社會大眾對網路有極為美好的盼望,認為網際網路可提供大眾不受拘束的表達管道,促成更平等、更多元的公共參與;然而,在社群媒體大行其道的今日,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讓網友只能看見與自己價值偏好一致的資訊,與其立場相反的一切則全被篩選掉,以致強化固有的立場與意識形態,造成意見的極化,意即只信任支持自己立場的資訊,對不同立場的資訊與群體則加以拒斥,這樣的動態過程導致網路言論的片段化、極端化,以及不同立場群體的對立。以「白飯之亂」事件為例,各有部分網友分別力挺店家和學生,並且都深信自己才代表正義,因此以鍵盤審判其認為錯誤的一方,並情緒性攻訐立場相反的網路言論,這種「鄉民的正義」對受審判者來說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不僅動輒造成「白飯之亂」事件般名譽或財產上損害,甚至還可能導致當事人因不堪輿論壓力而輕生的憾事。
有鑑於網路公審的為害甚鉅,我們應避免成為助長網路公審的幫兇,對於未經查證、匿名發表的網路言論,不應轉傳、分享;而對於網路爭議話題,若不清楚事情真相原委,也不認識當事人,就不應輕率選邊站隊及論斷是非對錯。唯有當我們不再輕易隨網路上的片面資訊起舞,才能避免出現下一個網路公審的被害人。
作者: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