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韓大學修學能力考試(相當於台灣學測)越來越難,甚至出現「殺手考題」。南韓總統尹錫悅認為應調整考題內容,南韓國會教育委員會幹事李泰珪則表示,過難的「殺手級試題」助長了課外補習的風氣,出題不該出公共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教到的考題,以確保考試公平。
在南韓,每10名學生中多達8人有上補習班,去年在課後補習上的支出高達破紀錄的26兆韓圜(約6741億台幣),加重了家庭費用負擔,也間接影響生育意願。對此,南韓政府立即公布改善計畫,將排除大考中的「殺手級試題」,同時加強監控誇大的補教廣告。
那台灣的數學考題難嗎?「素養」思維下的命題產生了甚麼問題?
首先,台灣的數學素養考題喜歡用文字包裹數學概念,閱讀理解與情境轉化的能力被質疑究竟是考國文,還是考數學?
台灣聯考年代的數學考題「直球對決」,考哪一個概念一清二楚,「會」與「不會」就是數學程度的差異,診斷哪個數學概念是否學會有一定的信效度。對比現在文字落落長的數學素養考題,傳統數學概念的基礎題被視為敝屣、鮮少命題,評量的信效度被質疑。
其次,大量的素養命題取材生活情境,「情境」的經驗熟悉度拉大了城鄉差距的鴻溝,許多身處都市文明的你我常不自覺,更以為情境合宜可以考驗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偏鄉的孩子在部落中購買東西的經驗很少,你我習以為常的「買幾送幾」、打折問題,他們沒有需求、也沒有經驗。偏鄉的孩子對於城市文明的機器或是交通工具鮮少接觸,掃地機器人打掃環境的面積怎麼算,如何看高鐵班次更是一大難題。受限於「情境」的經驗,常常讓這些孩子在理解題意上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心力,這樣的數學考題合適嗎?
最後,南韓的「殺手級試題」常常是艱澀解題技巧的考驗,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淪為公式背誦或是技巧練習。台灣的數學考題卻是「素養至上」,「知識理解」或是「程序執行」的基礎考題被視為敝屣,「解題應用」、「分析評鑑」這類轉很多彎的題目奉為圭臬。
基礎題目唸了不會考,學生的基礎功空洞,又沒有足夠的能力達到分析思考的層次,也就出現111年大學學測數學科有將近六成的高中生拿不到六級分、原始分數在33.37分以下的窘境。這一年數學科在11級分以上、原始分數在55.61分以上的學生僅約10%,更突顯出評量信效度嚴重不足,中上程度、中等程度、中下程度的學生糊成一大塊,補習無用、索性放棄學習數學。
作者/林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