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選民通常不影響選舉結果
作者 / 費文侯
如今台灣人早已習慣選舉,但對選舉常有些人云亦云的誤會,不只新入門的觀察者,連許多所謂的老手(或說「活得比較長的人」)對選舉的基本觀念也往往一知半解。同樣的誤解幾年來一次次見到,希望本文可以帶給大家較為正確的認知。
選出多位當選人,例如縣市議員的選舉相當複雜,本文不探討。本文著重選出單一當選人,例如市長或總統的選舉;確切的說只處理最簡單的兩強對決,其他候選人都無關緊要的狀況,像是常見的藍綠對決。
先定義清楚,在每次的兩強(以下用藍綠表示)對決中,選民扣掉絕對不會去投票的,大致分為五種:深藍、淺藍、中間、淺綠、深綠。深藍與深綠不管發生什麼事,爬也一定會爬去投票;淺藍(綠)假如去投票一定投藍(綠),但也可能不去投;中間是沒有定見,可能都不會投,會投要看狀況決定。
選舉時對藍色候選人而言,深藍一定投自己,深綠一定投對手,都沒什麼能改變,能做的就是努力討好可能會投自己的淺藍,以及儘量讓淺綠不投對方。很多人愛講「中間選民」,實際上以這個定義,扣掉深淺藍綠以後,中間選民對勝負的影響遠比一般人想的有限,也不容易爭取,除非雙方極度接近,否則通常不會影響結果,然而「中間選民」卻是大家最愛講的。
選戰期間候選人會丟出許多有攻有守的議題,這些議題個別對選戰的影響都很有限。以「負面選戰」為例,學界相關研究很多,但負面選戰到底效果如何,會增加或降低投票率,對己方得票影響是正面或負面,連這麼基本的問題,至今都沒有定論,安全的講就是一句「視狀況而異」。
很接近投票日的突發事件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學界倒是有比較明確的見解:「通常沒有影響,有影響也難以評估」。大家談到選舉,往往高估中間選民的數量,事實上多數人心中早有定見,差別只在投票當天會不會投給支持的人,而突發狀況造成的影響非常難講,例如陳總統被槍擊,可能刺激淺藍,也可能激發淺綠,結果兩邊抵消後根本沒差多少(事實上有個評估的辦法,不過不可能寫成論文)。
突發事件當然可能導致中間選民出門選邊,盧修一的經典一跪十分有名,不過因此獲得的票究竟多少是被影響的淺綠,又有多少是本來沒有立場,卻被感動到的真正中間選民,也難以區分。更不用提,藍色候選人很爛會讓淺藍提不起勁出門投票,選舉當天颳風下雨也會打消出門的意願,但當天到底哪個影響比較多人?
分清楚淺色支持者與中間選民的不同後,真正中間選民對選舉的影響,通常就是不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