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印太戰略的原創者,隨後被美國納入外交政策,對於以往總是被動響應美國政策的日本來說,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一次角色互換。
2006年,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提倡「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的構想,欲聯合印太地區的自由民主國家,共同圍堵來自歐亞大陸的大國威脅。2008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起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之間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之後落實為聯合四國的馬拉巴爾(Malabar)海上軍事演習,強化彼此的安全合作關係。
2016年,安倍晉三正式提出印太戰略,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軍事色彩濃厚的印太戰略不同,日本印太戰略的核心利益,始於保護運輸中東石油的海上生命線,強調防災救難、海事安全等非軍事領域,後來才開始與其他國家的安全合作。從軍事活動的角度觀察日本的印太戰略,有兩個重點:
第一,以聯合軍演強化印太國家的軍事互動。除了前述的馬拉巴爾海上軍演,日本海上自衛隊「印太部署」(Indo-Pacific Deployment)聯合軍演在2022年進入第四年,日本、美國、澳洲、韓國、加拿大派出軍艦在關島演練,多國軍艦於海上排成一列的照片,相當壯觀。
在印太戰略的架構下,日本也想與地理距離遙遠的印度加強合作,因此陸上自衛隊與印度陸軍於今(2023)年舉辦「達摩衛士」(Dharma Guardian)的聯合實戰訓練。此外,日本還把目光望向第二與第三島鏈的太平洋島國,自衛隊增加與太平洋島國的軍事互動,包含艦艇的戰略性泊靠,以及聯合演訓等作為。
第二,日本研議強化「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由於受到俄烏戰爭的衝擊,日本為了因應鄰國的飛彈威脅,主要增強兩種源頭打擊的反制武器:首先,向美國一次性採購「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應急,數量預估約500枚,這款飛彈射程達1,600公里,具有精確轟炸的能力。
其次,將日本國產的陸基型「12式岸艦飛彈」提高射程,由原本的200公里提高至400公里,再到1,500公里,並將研發空基型、海基型及潛射型等多樣化的發射方式,以提高戰時的存活率。由於自衛隊的飛彈儲備數量大增,日本決定從今年起的五年內,在全國各地興建共約70棟彈藥庫,今年決定在青森、大分兩縣的自衛隊營舍新設4棟大型彈藥庫。
以台灣的角度來看,日本提出的印太戰略,最大的貢獻是被美國納為外交政策,有利於提高台灣的戰略地位,並將台灣納入潛在夥伴的陣營,以及透過聯合軍演等方式,增加印太國家的安全合作。另一方面,日本欲以中程飛彈強化「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這並非窮兵黷武的擴張行為,而是維持軍事上的均勢。總之,這些舉動都是為了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這也是印太國家的共同利益。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