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劍影墨客
1997跟2014,台灣的政治版圖都有了劇烈的變化
1997,民進黨攻陷北台灣與南台灣,藍營只守住彰化、雲林、嘉義、台東、花蓮和外島三縣,苗栗由親藍的傅學鵬當選。
台北市是當年的戰神阿扁,高雄市是還沒有海豚稱號的吳敦義。
1997,「綠色執政」下的人口也超過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2014年則是超過73%(1,714萬人)。
但為什麼2014幾乎是敲響了國民黨的喪鐘?
因為再仔細一點檢視,就知道其實兩者完全不同。
1997的國民黨失去大量地方執政權,其實是地方派系與李登輝的國民黨中央劇烈對抗,還有當年實力尚存的新黨從旁掣肘下的結果。
簡單一句話,1997是『團結的綠營』擊倒了『分裂的藍營』,2014則是『團結的綠營』狂勝『未分裂的藍營』。
1997,雖然綠營從基隆贏到台中。
基隆市 李進勇:劉文雄和許財利分裂參選,李進勇未過半當選
台北市 陳水扁:黃大洲和趙少康分裂參選,陳水扁未過半當選
臺北縣 蘇貞昌:謝深山和林志嘉分裂參選,蘇貞昌未過半當選(盧修一驚天一跪)
桃園縣 呂秀蓮:劉邦友血案,藍營選民對治安失望,超低投票率(藍營僅得28萬)
新竹縣 林光華:鄭永金和邱鏡淳分裂參選,林光華未過半當選
新竹市 蔡仁堅:新黨大老許歷農要銃康國民黨,選前之夜在眷村派車子高喊支持蔡仁堅–>新黨+DPP勝(在野大聯盟勝利~)
臺中市 張溫鷹:新黨宋艾克分掉國民黨洪昭男的票,張溫鷹未過半當選
臺中縣 廖永來:藍營徐中雄/郭榮振/劉銓忠分裂參選,廖永來未過半當選
也就是說,基本上1997雖然綠旗從基隆插到台中,但派系實力強大,藍營得票仍然遠大於綠營。
這也就是為什麼2000年,縱使連戰已經分走了292萬票,陳水扁也只小贏宋楚瑜31萬。
所以在那個年代,雖然綠營總統勝選,但立法院泛藍多數八年,許多改革仍然遲滯。
那2014呢?
國民黨只守住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台東縣、南投縣、連江縣。
就算加上親藍的花蓮,『藍天執政』的統治區域也只剩下628萬人口(約總人口的26%)。
而且其中有396萬人口,是來自於朱立倫慘勝兩萬票的新北市,連外島的澎湖和金門,都分別被民進黨的陳光復和無黨籍的陳福海(前身為親民黨)攻下。
重點是,2014,縣市長選舉的候選人,基本上藍營並未分裂(基隆有分裂,但林右昌得票過半),反而是綠營在彰化縣與新竹市分裂(而且兩地綠營皆勝選)。
號稱藍營派系大團結的台中市,林佳龍只在和平區輸千餘票,另外二十八區合計狂贏二十萬票。
號稱台灣天下分水嶺的彰化縣,魏明谷得票率大勝藍營的金城武(林滄敏)14%,前台聯的黃文玲還分走5%選票(三萬七千多票)。
也就是說,派系力量明顯式微,綠營在縣市長總得票數大勝藍營84萬票,而且還未計入台北市在野大聯盟柯文哲85萬得票中的約60萬傳統綠營選民。
連傳統國民黨全面優勢的市議員總得票數,都被民進黨小幅超越3萬票(348萬:351萬)。
1997和2014,雖然結果都是藍營大敗。
但意義卻有非凡的差距。
2001,團結的泛藍奪回了濁水溪以北幾乎所有的縣市(僅蘇貞昌守下台北縣,劉守成連任宜蘭縣)。
但與2001似乎同樣狀況下2014(團結泛藍對抗團結泛綠),2014的綠色執政幾乎都是穩穩地奪下了過半選票,甚至超越55%。
2016,其實幾乎已經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