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透過其基金會辦公室,正式公佈他即將率團訪問中國的消息,3月27日出發、4月7日返台,為期12天,行程不僅將與其4名姊妹前往湖南祭祖,也將參訪南京、武漢、重慶及上海等中國城市,與其同行的「大九學堂」約30名青年學子,也將展開兩「岸」青年交流。若正式成行,馬英九將會成為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或者馬辦宣稱的兩「岸」分治)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中華民國卸任元首。
合理判斷,馬英九與其陣營就這次訪中規劃已久,而且據稱為顧慮美國反應、以及因此對中國國民黨2024年總統大選選情所產生的連帶影響,不僅時間從原訂的今年7月大幅提早到3月底4月初,原本規劃的北京行程及「馬習二會」也被取消,看似規劃縝密的樣子,但,對台灣社會的多數人來說,馬英九決定訪中的消息還是突如其來,消息傳開後,也隨即在台灣政界引發熱議,反應與評價也不一。
對執政黨民進黨的府院方面而言,由於馬英九的出境管制期間已經結束(國家機密保護法原訂為卸任後3年,2019年期滿前夕,被主管機關總統府援引該法第26條規定延長2年,到2021年5 月19日期滿),而且馬英九本次出訪前也確有依法申報,因此,作為直接主管機關的總統府、以及具有業務關聯性的行政院,並沒有阻擋此次出訪的法律依據,府院也只能提醒馬先生「在國際局勢依然敏感的情況下,能夠向對『岸』及世界,展現符合國家利益與國民情感的行為」、「展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以及兩『岸』交流對等尊嚴的立場」。
但民進黨的黨籍立委們,在黨內初選將至、有不少人有意爭取連任的情況下,當然會把握機會開砲,黨內因此砲聲隆隆。不過,在「抵銷蔡總統出訪過境美國的聲量與話題性」、「擁抱綏靖主義」、「配合中方和戰攻勢」、「行程預定將造訪多個對日戰爭遺址,不啻於打臉朱立倫的『友日』政策,還配合中國操作疑美仇日」,以及「被中國當局稱為馬先生,很明顯跟對等尊嚴與和平互助有距離」等負面評價以外,也有試圖反將一軍的意見,例如要馬英九向中國提出邀請,「邀他們的前國家主席(現在還活著的,應該只剩在去年中共20大會議最後一天,遭現場警衛人員架離後,就很少出現在公開場合,人身處境不明的胡錦濤)訪問台灣、來觀摩並體驗民主」。
而對中國國民黨而言,雖然檯面上不免要盡力護航,但,在檯面下,由於馬英九此舉必然影響選情,該黨黨內與明年大選有關的幾方人馬,對馬英九的出訪決定,反應也有些耐人尋味。
中國國民黨的中央黨部,自朱立倫當選黨主席、重掌黨權以後,對兩「岸」關係的標準說詞,大致上不離「因為民進黨拒絕與『大陸』當局溝通對話來降低緊張,所以台海的緊張局勢必須歸咎在民進黨政府這邊,相反的,中國國民黨才是正面面對兩『岸』關係的政黨,能夠也樂意跟對『岸』對話」的思考模式,這次幾位發言人的護航,也跳不太出此般基調的框架,宣稱「民進黨諱疾忌醫,自認無能處理兩『岸』問題」、「一味抹紅推動兩岸交流的個人及團體」,並要民進黨「不要將台日關係,當作是批判馬英九的政治鬥爭工具」。
不過,該黨幾位可能出馬角逐總統的人物,各自的反應有點微妙。
過去長期被不分綠藍的媒體以光環護身,但最近不僅金身不敗的神話逐漸破功,在總統大選的潛在人選民調中,支持度也劇烈下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只是客套地回覆記者,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相關規定,大家按照規定,他都尊重」;該黨主席朱立倫則意有所指地表示「希望馬英九此舉,能對兩『岸』和平有正面幫助」、「相信馬英九會堅持中華民國立場」;也有意出馬的紅統派代表人物之一—趙少康,則明顯支持馬英九的此次訪中,並用「馬英九真的很重視祭祖」之類的小故事來變相護航。至於目前還在「回中國國民黨」與「拿台灣民眾黨的門票參戰」之間思考中的郭台銘,對馬英九的訪中並沒有什麼反應,也還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
馬英九的本次訪中決定,對不同方面會有哪些影響、又應該被如何評價?以下會分成幾個層次進行說明,分別是馬英九自己、中國國民黨,以及對台灣與其國際觀瞻的影響。
先講馬英九自身的部份。
對一個已經年滿七旬,不僅精神上一直存在較常人更盛的自戀情結,也始終堅持「對台灣而言,兩岸關係高於國際關係」、以及「自己有促進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歷史使命」之類想法的中華民國前總統來講,會一反過去20多年以來「每年年初二一定會去苗栗通霄的馬家庄,與在地同姓宗親共同祭祖」的習慣,突然展現「今年一定要去中國祭祖」的態度,很難說背後沒有什麼原因在驅動著他。
驅動馬英九這次一定要去中國的主因之一,合理推定應該跟2019年被民進黨政府延長出國管制期間有關,當時馬英九在法定出國管制期間屆滿前,在突然收到民進黨政府依國家機密保護法第26條規定、將他的出國管制期間追加延長2年的決定後,明顯對此一決定非常憤怒,甚至失態地講出「民進黨政府乾脆規定『卸任總統都不要出國算了』」之類的話。等到2021年5月20日追加的管制期間期滿以後,若不是因為武漢肺炎世界大流行進入第2年,中國的入境管制時鬆時緊變換不定,恐怕在那時馬英九就會找其他理由去中國了吧?
驅動馬英九訪中的另一個動力,則很明顯來自於他異於正常台灣人的認知圖景。正常台灣人所追求的,是台灣的建國與長久存續,沒有人吃飽太閒想要染指中國,而且也並沒有什麼「台灣問題」,只有「台海和平問題」,而當前的台海局勢緊張,很明顯必須歸咎於中國不肯放棄「統一」台灣的妄想,不僅不肯基於對等地位與台灣互動,更以軍事恫嚇與明暗滲透等手段,想要逼台灣順從其意。但,馬英九對此卻有與台灣人截然不同的認識,他會認為當前的台海戰雲密布,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對「大陸」不僅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身段也不夠柔軟,要降低台海緊張局勢,台灣必須持續促進並增大兩「岸」交流、為他所期待的中國最終統一來鋪路。
而馬英九性格中的自負與自戀成份,又回頭去強化他異於台灣人的認知,台灣人愈反對他的兩「岸」關係觀點,他不僅不會修正或調整,反而還更要去實踐他的觀點,加上中國當局始終未能真正降低台海緊張局勢,更讓他感受到兵凶戰危,這也驅動他思考迴路中的謎樣使命感繼續上升。因此,只要中國當局願意給他機會跟舞台,讓他有一個強化歷史定位的機會,他很樂意粉墨登場,例如這次的訪中之旅。
而對中國國民黨來說,馬英九的此般決定,不僅並不能發揮凝聚黨論的效果,反而更會讓黨內山頭們出現不同的想法與反應,同時也充分顯現該黨當前的多頭馬車本質。
在黨內潛在候選人當中支持度明顯較低的朱立倫,由於與黃復興黨部要角季麟連相比,更不能忍住不訪中的馬英九,想要藉由訪中重新確立自身歷史定位的作法,剛好與朱立倫回任黨主席後所標榜的「親美、友日、和『陸』並重」路線相背,甚至還會因此讓台灣人重新產生「中國國民黨就是親中政黨」的意識連結,所受到的暗傷比較重一點。但,身為黨主席的他,黨權在手,他可以找出對策來重新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局面,這也是為什麼朱立倫會在該黨版的選對會中,引進多位地方要角作為他的奧援,並力排眾議,宣佈「中國國民黨將用徵召的方式來產生正副總統」的理由吧?
而對於朱立倫以外的其他潛在候選人來說,由於「朱立倫與地方派系連結的斧鑿太深」等等理由,馬英九與其馬系已經隱然有「除了朱立倫以外,最後誰出線都能接受」的意向,不僅紅統派的張亞中與趙少康,與馬英九之間有著意識形態與國家定位的趨同性;被指稱「缺乏兩『岸』與國際論述」的侯友宜,在支持馬英九與他的訪中之外,甚至可能已經因此對馬陣營產生某種程度的期待感,期待馬陣營能夠協助其補足不足的兩「岸」與國際論述。
但,無論中國國民黨的幾個要角是如何的各有盤算,馬英九的訪中決定,對於台灣、以及國際社會的對台觀感來說,很明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無論馬英九與其朋黨怎樣淡化本次訪中的政治性,對於一般台灣人來說,曾經2度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人出訪中國,本身就是一件充滿高度政治意味的事情,不管馬英九自身對於中國與所謂兩岸關係抱持什麼觀點,他在做出訪中的決定前,應該要考慮到「他的行為在公共的意義上,會對台灣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及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當局看似對台灣稍有緩和,但始終沒有放棄透過任何手段(包含但不限於軍事恫嚇、收買在地協力者,以及發動認知作戰等等),試圖誘導台灣不戰自潰,也沒有放棄「當中國當局認為已經沒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希望時,對台灣發動全面武力侵攻」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說中國是當今台灣唯一敵國的情況下,馬英九竟然還要以祭祖及交流的名義,率團前往敵國訪問,這不是製造中國當局進一步對台灣發動統戰攻勢的機會,那到底什麼才是?
對於國際社會來說,馬英九的訪中決定,很明顯最有利於中國的習近平政權。由於習近平政權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名的赤色中華帝國主義野望,在近年來愈來愈不加遮掩的緣故,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開始對中國提高戒心及具體防備,甚至不惜逆轉全球化的趨勢,也要在原物料及加工出口等等的產業鏈上,逐漸與中國脫鉤;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很難不在各方面被國際社會孤立起來,也因此,習近平需要做些什麼,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的外交並沒有被逐漸孤立」的樣貌。
於是,最近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看似在國際外交上大肆出擊,例如在中東,明明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各有急迫性更高的其他問題需要處理、所以已經有和解的基本需求,而中國則在此時跳出來當調人,賺一次名聲的同時,也讓美國拜登政府的中東外交拉起警報;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中,習近平的訪俄、以及中俄的聯合聲明,無疑對政經局勢日益窘迫的俄羅斯是一次雪中送炭,預示接下來更大幅度援助俄羅斯的同時,也繼續在國際社會面前當假好人、擺出看似敦促俄烏兩國停戰的樣子。而馬英九的訪中計畫,也是中國當局此一系列對外策略的其中一環,以展示「中國在台灣仍然有相當份量的協力者,願意成為中國當局的棋子、聽任其差遣」的態樣,而「前.中華民國元首」的身份,其份量更是不可與一般協力者齊物觀。
只是,這樣的態樣一方面不只有背於一般正常國家應有的「朝野一致對外、抵抗敵國侵略」常態,更不利於國際社會對台灣社會整體抵抗意志的評估,在國際社會與媒體都逐漸提高對台灣的專注、甚至是報導的篇幅時,卻也有媒體在進行專題報導的同時,從不同角度檢視台防衛自己的決心,而馬英九的此次訪中若真的成行,將使國際社會就「台灣社會是否能夠凝聚共識,抵禦中國的進犯與侵略」這件事,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從而連帶導致台灣人必須花更多氣力向國際社會說明原委,並透過更多確實的行動,將失去的信賴重建回來,影響不可不謂深遠。
一個在台灣已經只能代表極少部份民意的前元首,不僅不懂得體察民意,反而還想要藉由訪中的方式,來獲取政治回春、甚至成為被統派新盟主的效果,這無疑是馬英九政治生涯末期的悲劇,同時也在減弱台灣人形成抗中共識的力道與速度。也許透過法律的修訂,可以讓馬英九們受有金錢等等的不利益,但,要如何讓台灣社會大眾都能意識到這位前元首、以及其同路人相類言行的嚴重性,進而在政治與社會的意義上,主動且徹底地唾棄他們,讓他們在台灣的政治市場不可逆的泡沫化,則是台灣社會必須加緊趕上的課業。
作者/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