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看到一群人,努力耕耘,用心付出,不怕把自己的手弄髒,只為了讓臺灣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作者 / 刪刪來吃漢
從2013年開始,對臺灣而言,這兩年是充滿改革聲浪的兩年。
有些改革,像是洪仲丘事件和太陽花事件,雖未盡全功,但已讓改變的種子萌芽。另一些改革,至今仍在如火如荼進行,還在為了能夠立下之後可以繼續使力的基石而奮鬥。這些改革,最讓人感動的,是我們總會看到一群人,努力耕耘,用心付出,不怕把自己的手弄髒,只為了讓臺灣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可是跟在這個改革後頭,也有另一種特別的「改革」,我姑且稱之為嘴砲式的改革,最近也是蔚為風潮。其中一個例子,是最近國民黨在11/29大選之後,為了止敗喊出來的改革。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在國民黨內,有聲勢、有實力的「大咖」,口口聲聲的說:「要貼近民眾、要清理黨產,這樣國民黨才有救。」
可是喊了半天,那些有實力選黨主席的,卻扭捏作態,不願意出來握住大權,然後真正推動改革。而另一些礙於現實情況,選上黨主席機會微乎其微的,則只能在各大節目上,不斷地喊話,從嘴裡四射一堆好聽的改革願景,希望別人去改革。
這種「希望別人去改革」的改革方式,看似也是搭著這波改革浪潮,想要推動臺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然而在本質上,卻和太陽花運動那種,訴求不成,便身體力行推動改革;或和柯文哲,在說了「這個國家瘋了」、「不如自己來做」這些話之後,就投身臺北市長選舉,要讓改變成真的「實作改革」大相逕庭。
改革的其中一個特色,在於其極難達成。正是因為極難達成,所以成功推動改革的人,即使只有一小步也好,都會成為媒體與大眾重視的焦點,甚至被視為「英雄」。但也就是因為改革如此難以達成,所以真正有心想要改變的人,都必須身體力行,不畏艱辛的親自推動改革,用堅忍不拔的意志,如同中世紀教堂裡的石柱,長年撐住雕飾華美的屋頂那樣,長時間撐著自己的理念,熬到改革成真的那一天。
而臺灣這次充滿臺灣特色的改革,最讓人驚艷的地方,是我們雖然也有如柯文哲、林飛帆這類萬眾矚目的焦點,可是在他們的成功背後,是每一個親身參與的公民,一起吹響改革的號角,才讓改革的聲音大得無可忽視;也是每一個親身參與改革的臺灣人,在激起熱情的活動結束後,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成為一根根細小的石柱,撐著大家共同的理念,才讓改革成真。
像是現在正朝終點邁進,逐漸創造歷史的割闌尾行動,即是一例。這種遍地開花、似乎也會生生不息持續下去的公民參與,才是臺灣能夠變得越來越好的最關鍵因素。而能夠領會這種改革背後的實作精髓,知道把手弄髒即是硬道理,才能不被這波改革浪潮給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