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工智慧(AI),乃運用電腦、機器、程式、原始程式碼通過模擬人類心智來解決問題及決策的能力。關於AI近代的發展,可追溯至 1950 年英國科學家圖靈(Alan Turing)所撰寫的一篇論文:「運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此篇論文爾後衍生出所謂的「Turing Test」(圖靈測試),圖靈本人最早稱之為「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該測試用來判斷一台電腦是否能像人類一樣思考,此種思考能力產生出兩種學習型作法:模擬人類及模擬理性。
AI可謂象徵人類科技文明可進一步耕耘於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及擴展人類智能的技術科學。從科學演化歷史來看,AI在20世紀末70年代以來,也曾因不受主流政治社會的支持而步履蹣跚,後來卻因硬體技術的全方位提升和互聯網大數據的積累得到突破性的發展,AI能以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為基礎,以機器學習為主要特徵,因深度學習算法和演算力的重要突破及發展,在諸多應用端的領域都取得極大可觀的成果。對於社會科學家來說,AI對於區域政經局勢帶來的衝擊尚未清晰可知。
當中國共產黨確認二十大常委換屆後,習近平在政治局常委內已無敵手,更加確認其政治領導的「習核心」的地位,更讓北京當局更大膽地運用各種非軍事手段,以達成其國家政策目標。當然,判定訴諸之行動有時是非戰爭的軍事行動,雖未達到戰爭水準,然而仍對目標國家的利益形成威脅。尤甚,台海情勢能否避免AI帶來的資訊誤差判斷,從而導致對立的衝突行動及難以挽回的戰爭局面。事實上,AI被國家機器為鞏固政權或對外擴張的工具已是全球政治學界所擔憂的趨勢。尤其當一政權為鞏固統治上的需要,時常藉由幾乎無上線的預算進行資訊流通控制。
北京當局動輒對臺灣採用「認知作戰」行動非常多樣化,包括:選舉干預、經濟強制、資訊戰、運用非正規武裝力量如海上民兵等,或是以軍事力量執行非軍事行動,通常是威權獨裁類型國家對抗民主自由國家的政策工具選項。鑑於威權體制國家對於AI技術發展顯得最為熱衷,北京當局熱衷AI技術研發主要是利於施行威權政經體制,此種支配與主導的全面性關係造就「強國家、弱社會」之現象,勢必造成政治上對人民權利的限縮、經濟上對市場的不當的介入與干涉、社會上對人民團體的動員及反動員、教育上深化對意識型態的塑造,以及文化上的強勢之一元獨尊。
受到北京當局時常以軍政威脅、經貿利誘、宗教籠絡、選戰動員、網路假訊息等發動綜合型態的認知作戰,讓臺灣內部不同族群擁有不同歷史記憶與原鄉情節,讓兩岸政策上利害關係人面臨台海政治對立與民間交流熱絡促使「威脅」與「機遇」見解不一。職此,近年來受兩岸的互動頻繁與中共對台的統戰運用,促使政經社利益高度介入而難以客觀理性分析,因而導致台灣內部朝野對兩岸問題立場異常尖銳對立、國家認同的分歧與統獨意識形態制約動輒干預台灣的選舉。
是以,當受眾者得知假訊息並信以為真時,便會影響其政治行為從溫和轉向激進。政府想要因應假訊息不論採取立法查察、建立訊息下架或示警機制、主動揭露調查結果、即時提供正確資訊,或完善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等,仍是要能預先針對假訊息進行偵測。
避免假訊息如同病毒進行傳染預防,能夠在第一時間識假策略,才是杜絕假訊息之道,避免台海情勢因資訊判讀錯誤而走向戰爭情勢。孟子離婁篇(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此段談話經常被引喻為凡事應預先做好準備,臨渴掘井終究是緩不濟急。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