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新開放台灣產品的對台布局剖析
中國日前宣佈將開放台灣63個企業食品,得以重新進口赴中,且刻意選擇在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金門縣長及立委、新黨主席吳成典等人赴中拜會國台辦主任宋濤以後,隨即大動作宣布對金門酒廠等公司解禁。但同時對部分拒提供業內資料的台灣部分業者,依然維持禁令。中國此項做法,刻意要對統派與不服者恩威並施,且對台灣政府與統派政黨,刻意分化對待,將台灣政府矮化為黨的對口,對於未來中國對台政策的新變化,有許多值得關注之處。
這些年來中國其實一再試圖從蔡英文政府施政下,找出台灣的兩岸政策破口,最早是用旅遊業,最近幾年改採農漁業。但本質都是要分化台灣,並且嘗試要在對中國依賴度高的產業別上下手,例如中國如果想打擊台灣的半導體或鴻海富士康,可能先受害的就是中國龐大就業人口。但雖然挑中台灣軟肋,確實也對台灣某些特定產業造成打擊,不過從產業升級角度、看清中國本質的切入點來看,這些年來中國根本沒有討到便宜。
但是中國這次刻意在營造統派政黨赴中求助後,給予類似天朝恩准的綠燈,形同藐視台灣中央政府,以上朝給予地方政府或統派側翼政黨的恩惠,則對台灣政府有一定形象上的傷害,長久下來可能對國際造成錯誤印象,相關反制論述不可不慎。中國用這種分而治之的分化手法,其實就是妄圖在台灣內部培養一批搶著對北京表忠的側翼,從國安角度觀之,我們最憂懼這群側翼為了搶著向北京政府表現,對台灣的情資出賣、尊嚴踐踏,恐怕會一次比一次還失底線,屆時對台灣政府的本質傷害,恐怕難以估計。
建議國安會、陸委會及國安局應該在這次台灣部分政治人物赴中的言行徹查,有沒有超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授權,有無向中國政府做出有失國格的政治承諾,甚至私簽政治協議等。絕不可讓中國政府藉著打壓台灣產品名義,再透過統派人士輸誠給予獎賞,形成一種錯誤的「統派人士才可處理兩岸問題」的印象,若不審慎處理,可能對台灣民意有錯誤牽引作用,對政府信譽造成致命打擊。
從蔡總統最新的兩岸人事布局來看,邱太三留任陸委會主委、詹志宏轉任陸委會副主委、李大維任海基會董事長等情形來看,這些人的台獨意識形態都不明顯,甚至部分人是不贊同。總統自2016年以來的兩岸人事布局,基本上都維持保守、務實,中國卻一再將蔡總統作為偏鋒者方式對待,一下打壓台灣產品、一下軍演恫嚇,問題顯然是在北京當局。這次又再度上演繞過中央政府對話,將統派政黨側翼作為解決「問題」的座上賓,政府必須看清這種布局方式,更必須對於有失台灣國格對北京輸誠者,給予一定懲處,為台灣的國安大門保留最後一絲尊嚴!
作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