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是專屬於中國的概念嗎?台灣是否應該保留農曆春節假期?
雖然為了湊出今年的春節連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也算是煞費苦心,在年前年後各安排一次禮拜六的補班補課,但至少10天的春節連假不僅是近幾年來最長的一次,除了少數人士(例如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認為未來宜考慮縮短連假長度以外,一般人並不會嫌連假太長,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樂在其中,而且除了台灣與中國以外,越南、韓國等國,乃至於東亞以外多個有較多亞裔人口聚居的國家,或也設定全國性的農曆春節連續假期,或與各該國亞裔同享春節的喜氣,可以說農曆春節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節日或文化現象。
但,原本應該是共享新一年喜氣的春節假期,卻有一群人基於他們狹隘的假民族.真帝國主義觀點,想要將春節的所有權與詮釋權據為己有,並在網路或實體場域四處出征,並進而導致影響所及的各國,對他們的行為展開論議與非難。
以實體的情況來說,中國在美、英及新加坡等國的留學生或僑民,是近日向各國抗議春節被翻譯為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並主張應該翻譯為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甚至引發各種社會事件與騷動的主力。
在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眼見春節被翻譯成Lunar New Year、遂而撕毀商家海報,並因此被商家報警移送警局,事後還忝不知恥在網路社群喊冤的,是中國在當地的僑民;而在英國,明明是大英博物館與韓國文化觀光部合辦、以向英國社會介紹韓國農曆春節為內容的活動,也在中國「環球時報」等該國官方小報式媒體、以及網路輿論領袖的協同煽動下,遭到當地的中國留學生抗議,指稱是韓國人「偷」了中國的春節概念、並指責協辦的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殖民主義歷史的代表,甚至還有中國網路小粉紅社群,與這群在英國的中國戰狼留學生分進合擊,群起出征大英博物館官方推特帳號的本次活動宣傳文,將相關推文弄得烏煙瘴氣,最後導致大英博物館館方刪文避禍。
即便是在另一個以華人佔人口多數、同樣也有慶祝農曆春節的國家—新加坡,在該國的國立大學之一—南洋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也成為勇於鬧事的一群,不僅毀損校方製作張貼,以多國共度農曆春節為由,將春節譯為Lunar New Year 的海報,強行將海報上Lunar New Year的文句塗改為Chinese New Year,該校中國留學生會更強硬回應校方,宣稱「為堅守中華文化,寧可放棄新春活動主辦方的位置,也不願意在『原則問題』上退讓」,即便校方以多樣與包容為出發點駁斥這群中國留學生的論調,他們也在所不惜。
在網路社群方面,中國的小粉紅網路戰狼,與他們在美英等國的海外留學生同夥同樣積極,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推特之類的社群網站,揚言將殺害不願意稱農曆春節為Chinese New Year的該校師生,並因此引起輿論譁然;中國本國的小粉紅也四處出征多位稱農曆春節為Lunar New Year的名人或輿論領袖,從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到近日主張「應該將韓越菲等國共有的農曆春節譯為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的韓國誠信女大教授徐坰德,都成為他們網路暴力荼毒的對象。
從這一系列的出征事件,可以看出中國的偽民族.真中華帝國主義者,並沒有與人共享文明概念的觀念,在面對一個並非該國所獨有、而是由多國所共同分享的概念—例如農曆春節—時,不吝用各種行動向世界展現他們的專斷、鴨霸與獨裁心理,不僅無視於他國農曆春節與中國農曆春節在節日行事上的差別(例如除夕團圓飯或年夜飯,中國北方多會有水餃等麵食,台灣人傳統上會有三牲、或至少魚肉與雞肉,而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華人則會有撈魚生),更想要壟斷關於農曆春節從節日名稱到內容的詮釋權,這證明中國人所謂的中國民族主義,內在存在高度的專斷性帝國主義思維,也不會去珍視概念下行事及儀禮等內容的多樣性,更遑論與不同國家共同分享此一概念的可能性。如果中國人的多數,對於與其所謂中華文化有關的事物,仍然要抱持類似觀點的話,那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這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文明開化的距離,恐怕將永遠無法拉近。
另一方面,在台灣,有鑑於「中國擅長從與他國之間具有交集的文化事物,試圖偷渡其文化意義的帝國主義概念」的事態一再發生,以及在追求建國的過程中,所協同產生、類似「明治維新」「脫亞入歐」的意念,台灣社會的網路輿論場域,對農曆春節或新年之類的假期,新的「以陽曆新年徹底取代農曆春節」的發想,也正在逐漸抬頭當中,甚至也有論者主張「希望政府能夠在法定假日上廢除春節」。
恕筆者直言,以一個英美式古典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者、希望「除非問題已經大到非劇烈變革而不可為的程度,否則社會的變遷應該盡可能以溫和漸進的方式來推動」的角度來講,筆者不樂見由政府官方力量強行推動「廢除農曆春節、並以『新曆年(陽曆新年)』取而代之」的構想。理由如下:
一來,農曆新年並沒有違反台灣當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的的社會通念,特別是與社會道德或公序良俗有關的部分,筆者看不出有什麼強行「以新代舊」的急迫性、必要性及正當性。
二來,衡諸歷史經驗,過去不乏政府當局試圖以其統治能力,強行移風易俗卻鎩羽而歸的案例。
例如,日本帝國在台統治當局,在1937年日本本國與中國全面開戰後,曾經以皇民化運動,試圖加速把台灣人改造成完全不受中國影響的帝國忠實臣民,其中一項政策,就是「試圖以日本的陽曆新年來取代台灣的舊曆年(農曆新年)」,但即便舊曆年不再成為官定假日,台灣人依然在戰爭與物資短缺的壓力下,盡可能過好每一個農曆新年。
又如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期間,也曾經嘗試透過官方的政策力「以新代舊」,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於1954年(民國43年)所頒布、最早一份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農曆春節甚至連國定節假日都不是,原本中華民國政府想逐漸以元旦來取代農曆春節的,但不僅台灣社會行事依舊,中華民國政府高官甚至連自己家中的官夫人們,也無法說服她們不要過農曆春節,等到1982年(民國71年),中華民國政府才終於在官方法規上,正式承認春節假期的存在,之後該辦法所規定的農曆春節假期長度,也從1天逐漸放寬到現行3天,而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的實務做法、以及當前台灣社會的通念,也都普遍有著「春節連假連假應該有6~10天」的基本認識。
再者,台灣的農曆春節,原先自東亞大陸閩粵等省移民來台的漢人,確實有從其各自原鄉帶來原有的農曆、春節與其行事,但在台灣逐漸從移墾社會演變為定居的農業社會,漢人也與平埔各族原住民等在地族群逐漸整合為一個新的台灣社會以後,台灣社會在春節與其行事方面,也逐漸展現其與中國各地不同的形貌,而逐漸顯現其在地的風土性與獨特性,而這樣的風土性與獨特性,也將能夠成為台灣如同韓國般,在維持原有的農曆春節的國定假日時,同時也能夠逐漸與中國的春節區分開來的基礎,換言之,台灣的去中國化,其體現不一定以廢除農曆春節的國定假日地位為必要。
當然,農曆春節是否要以國定假日的型態繼續存續下去,而行事方面要不要、或者是如何調整(例如已經出嫁的女兒,是不是一定只能在初二回娘家),也需要透過整個社會的不斷論議來推進共識的形成,筆者在本文所提及的,也只是筆者自身的構想,希望能夠以此為基礎,激起更多有意義的討論。
作者/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