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其總理任內的十六年(2005-2021),始終堅持與中國接觸的政策,不只促使兩國的經濟增長,而且讓中國在2016年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不過,也引來外界批評德國在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以及在人權等敏感議題上對北京顯得軟弱。
實際上,德國的對華政策於近年開始轉向,在美國公布印太戰略後,德國外交部於2020年發表《印太方針》(Leitlinien zum Indo-Pazifik),成為繼法國之後第二個宣布印太戰略的歐盟國家。德國印太戰略的特色是,避免在中美的兩極對抗選邊站,強調「多邊主義」與「基於規範下的國際秩序」,進一步結合印太區域內理念相近的夥伴互相合作。
在德國的印太戰略中,軍事並非主要議題,不過仍提及擴大與區域夥伴的安全合作,包含戰略對話、雙邊互訪、派遣聯絡官或武官、聯合軍事演習等作為。
由於德國在二戰期間犯下對外侵略的戰爭罪行,因此1955年成立的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長達數十年的時間,專注於國內本土的防衛任務。另外,德軍近年還面臨國防經費缺乏、招募兵員困難等老問題。不過,德國在印太戰略的架構下,仍積極派遣軍力走向遙遠的印太地區,其中有兩次重要的軍事行動,更可見德國的決心,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次是2021年8月,巴伐利亞號巡防艦(Frigate Bayern)從母港威廉港(Wilhelmshaven)啟程前往南海,這是2002年以來首艘在南海航行的德國軍艦。巴伐利亞號在長達七個月的巡航之旅中,靠岸訪問澳洲、關島、日本、南韓等地,訪問日本時,除了與日本自衛隊舉行海上聯合演練外,還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多國海上聯合軍演,參加者包括美國、澳洲和英國。
由於軍事與外交是互相搭配的手段,德國外交部發布聲明表示,德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是為了維護印太地區的國際秩序,以信守自由、開放印太區域的承諾,並提及中國對南海地區聲索主權的爭議問題,因而引發中國不滿,拒絕讓巴伐利亞號靠港訪問青島和上海。
第二次是2022年8月,德國空軍在24小時內向印太地區派遣多架戰機,從紐倫堡派出6架歐洲颱風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4架A400M大型軍用運輸機、3架A330空中加油機,共約250名兵力,飛行逾1萬2800公里後抵達新加坡,之後轉往澳洲參加多國聯合軍演。
這是德國空軍自二戰以來首度向亞太地區部署戰機,官方宣稱展現德軍迅速到達全球各地執行任務的能力,講得更白一點,顯示德國空軍在印太地區也具備執行作戰的力量。
總之,德國作為歐盟大國,其實並不畏懼中國的政治壓力。雖然德國本土與印太地區的距離遙遠,不過德軍早已突破過去的自我束縛,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部署軍力,逐漸向印太地區秀肌肉,也強化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的集體安全。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