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象徵為我國佈局未來太空領域的法案,其背後意義代表乃臺灣衛星製造與發射技術的重大進步。「國家太空中心」明年可以成為「行政法人」,並以英文命名「Taiwan Space Agency」(TASA)。此外,也期待臺灣的TASA 能仿效美國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揮臺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等優勢,打造臺灣版本的太空創育生態系。當國內理工人才逐漸被半導體產業吸納之際,筆者是非常期許臺灣的TASA作到海納百川,能為理工、管理人才開啟另一片求職的天地。
美國NASA時常出線在好萊塢的科幻片元素而被廣人週知,NASA雖說是美國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主要是負責制定執行美國的民用太空計畫及進行航空科學和太空科學研究,但其成立過程也是經過一番政治角力,甚至是蘇聯發射「史普尼克 1 號」上了外太空給予美國的壓力。事實上,太空科技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與蘇聯積極爭取投入大筆資金,投入太空競賽,發射各式各樣的火箭、太空船及人造衛星,除了探索太空,帶領人類登陸月球。
1958年美國總統艾森豪作為軍人背景出身,敏銳地觀察到太空領域勢必是未來美國保持全球軍事優勢打垮蘇聯的關鍵,於是力排眾議簽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給予創立NASA的法源依據,NASA終於在1958年10月開始掛牌運作,取代前身僅具有諮詢性質的「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SA也順利用「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登入月球打響名號。近年來,以美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大國更透過發射火箭載送與地球同步的衛星上太空,藉此監測地球溫度環境、導航、通訊、軍事探測等應用。
朝野立委諸公平時多忙碌,除了日常周旋於法案審議、做好各項選民服務、周旋於政論節目、碩博士在職進修之外,卻能有遠見地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實屬大幸,主要也是立委諸公見識到「低軌衛星時代」的來臨。當然,伴隨科技技術的進步造就太空活動成本下降與商業價值大幅提升,全球主要大國聚焦太空產業的未來發展,尤其以立方衛星技術也不斷精進,因此小型衛星未來也可能將持續主導衛星製造市場,例如:Space X、 Amazon 、和 Kymeta 等國際大廠紛紛搶進太空商機之下,臺灣的太空科技發展的競爭能力勢必乃決定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臺灣政府長年來也宣示要積極佈局太空產業,多年積極推廣「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以及福爾摩沙衛星1、2、3、5、7號計畫,至 2019 年進入計畫第三期已總投入高達 251 億元,希冀培育太空科技人才,建立自製衛星的實力,並且結合既有半導體、資通訊科技和精密機械等優勢產業。尤甚,在臺灣東部地區如花蓮、台東及屏東等地的地理位置,建立火箭、衛星發射中心及產業聚落等構想,順勢在後疫情時代建立臺灣衛星產業供應鍊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有別於過去基於軍事目的為主的傳統太空產業發展模式,「新太空」(New Space)代表以商業與社會經濟為主要導向的新興私人太空產業,發展更具成本優勢與廣泛商用化的太空科技,改變現有太空產業營運模式。近年來衛星技術成熟以及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出現,SpaceX、OneWeb、Blue Origin(Amazon)等公司佈局大規模低軌道衛星星系,透過衛星微型化降低整體成本,從中發掘創新的應用服務與商業模式。
TASA的成立宣示要發揮臺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等優勢,聯合產官學的力量打進全球太空產業鏈並打造創育生態系。過往,臺灣倚靠在衛星及資通訊累積的技術基礎,現今更有結合臺灣半導體產業規模的優勢,可有吸引國際低軌衛星廠商來台尋找策略合作夥伴的預期效益。不過,TASA成立之後,國防部是否也要效法美國成立新軍種「太空軍」、日本設立「航空宇宙自衛隊」的構想,主要是因應中國、俄羅斯發展的「殺手衛星」技術予以反制,TASA與國防部有可能跨部會領導合作,順試著兵役延長問題的背景下,探討成立臺灣版本的「太空軍種」,期待正在競選北市立委的吳怡農能發表政策高見。
作者/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