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正式在十四日招開,歷時三個多小時的會面,不但是美中兩國自疫情後首次的會談,兩國雖達成俄羅斯不能在烏克蘭使用核武、雙方將重新展開氣候談判兩個共識,但從拜登總統會面後的舉動,依舊嗅出美對中持續維持戰略對抗的路線。
首先,在拜習會前夕,美日兩國於十日起舉行「利劍廿三」(Keen Sword23)軍演,其演習地點位於日本的西南諸島,更首次在與那國島進行演練,該島距離台灣僅110公里,縱使日方強調演習不針對特定對象,但隨著解放軍軍力快速成長,近期持續騷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美日此刻的軍演更增添嚇阻解放軍的意義。
其次,根據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公布的資料來看,十一月四日起,美軍「有效號」(USNS Effective T-AGOS-21)探測船持續在西沙海域進行水下偵測,雖「有效號」非一般軍艦,但因具有探測水下海底地形的功能,利於美軍核動力潛艦的水下布局,總使美海軍在水面軍艦的數量上不及於解放軍海軍,但在核潛艦數量與性能仍優於解放軍潛艦,故未來仍有機會在南海部署核潛艦嚇阻中國。
第三,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將於下周二訪問菲律賓巴拉望島,因距離南海相當近,加上菲國是南海主權聲索國之一,同時又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持續交鋒,從軍事安全的角度而言,日本西南諸島與南海已是美國相當關切的區域(安全)議題。
換言之,拜習會固然讓僵持的美中兩強得到舒緩,但基於區域安全、美國於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話語權),加上解放軍快速崛起的兵力,美國將持續強化在該區的戰略嚇阻,防止解放軍全面突破第一島鏈的防線。
作者/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