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同志遊行以「無限性」作為主題,希望現在及將來的社會對於無論是異性戀、同性戀或是雙性戀等多元性別的認同是更加的友善,另外跳脫過去對性別既有的框架,並展現個人魅力,更不需要強調個人身份、保有自我的認同。
近期在多元化社會性別意識的普及,許多人往往在這個過程以及社會化的影響下,在字詞運用上造成偏誤,以「GAY」為例,許多時候,這個詞被用於對男同性戀的稱呼,但久而久之在與人的互動中,它卻轉化為一種鄙視同性戀的用語。
近日在某高級中學下課期間,有同學無針對性的「大甲媽繞境」一詞,最後竟被某男性老師約談,以半威脅的形式供出班上有相關發言的同學,並要求同學敘寫事件發生過程與檢討。雖說這一詞在當時不排除是對於「性別」的無知、偏見,但在這整起事件的過程中,完全沒有一絲針對該名老師的意味(完全純粹老師自認為在說他);以及「大甲媽」一詞竟可被延伸成對於多元性別不尊重的說法,另外是否教師的這種做法是對於學生言論的一種管控。相反的應該可以說該名老師的想法是對「多元性別的不尊重」——在無形中教育學生錯誤的性別觀、在對較為弱勢群體的保護過度與無理,但事實上並非正確,文中以「甲」為例(甲為gay的音譯直翻)。
總之這件事件背後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是否可因學生這種非針對性的言論,經對號入座後,並給予相對應的懲罰」、「過度保護弱勢群體,是否仍是一種對多元性別的尊重?」
作者/謝乙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