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海局勢持續緊張,行政院宣布明(2023)年我國的整體國防預算達5,863億元,佔GDP比率2.6%,較去年成長13.9%,為近年最高。
有些人認為,國防安全為公共財,國防預算是無法回收的大額支出,甚至排擠其他預算科目。實ㄇ不然,國防預算分為「人員維持」、「作業維持」、「軍事投資」三大類,而軍事投資不只是對美國的軍購。
依據《國防法》第22條規定:「獲得武器裝備,以自製為優先,向外採購時,應落實技術轉移,達成獨立自主之國防建設。」因此,「國防資源釋商」是國防部長期推動的政策,以達成國防自主與促進經濟建設的雙重目標。
在實務上,國防部的釋商範圍分為「武器裝備獲得」、「武器裝備維持」、「一般性軍需品」三大類,依序訂定年度釋商計畫,並配合國防預算逐年成長。以2016年至2019年為例,國內釋商金額每年均達一千億元以上,其中以空軍新式高級教練機專案執行的成效最佳,並逐漸建構出「國防推動經濟,經濟支持國防」的良性循環。
另一個好消息是,軍事投資具有創造經濟價值的乘數效益,依據國外研究平均為1.8倍。國內的情況更佳,國防部在2020年《國防自主資源釋商成效專案報告》表示,以「國機國造」計畫為例,預計未來三十年將採購4,800億元,衍生的軍民航空產業關聯效益達1.2兆元,乘數效益達2.5倍。
台灣民間廠商自製軍備的技術能力不容小覷,例如我國是全球少數有能力自製中程防空飛彈的國家,以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為例,國產自製比例達97%以上。對台廠而言,承接國內自製軍備的訂單有幾個優點:首先,軍用品本身就是品質保證,因為軍方對產品的耐用度、製作流程的規範等各方面的要求高,得以提升台廠的技術能力,未來要接商用訂單相對容易。
其次,這些自製軍備的訂單,成為台廠的營收大補帖。根據媒體調查,台廠生產軍用品的毛利率至少有三成以上,而且國防資源釋商的規模,預計將逐年成長。
不過,台廠很難只靠國內自製軍備的訂單生存,除了延伸至商用訂單以外,終極目標是邁向國際市場。譬如,已有從事精密零組件整合製造的某家台廠,因為掌握關鍵的焊接技術,經過層層考驗,取得美國國防部的合格供應商資格,成為全球最大國防工業廠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的供應商,成功打入國際軍工產業鏈。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國防預算不只是一種支出,也能是一種投資,隨著持續推動國防資源釋商的政策,有助於台廠提升技術能力與建立產業鏈。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