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在下半年即將舉行中共「20大」,為該國黨政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異例的第三任期鋪路,加以該國幾近於瘋狂的武漢肺炎防疫政策,至今仍未見收束跡象,影響該國經濟三支柱—消費、投資及出口—與金融系統甚鉅,預期經濟將繼續惡化,而經濟又是六四事件後中國當局統治正當性的二大支柱之一,在經濟凋敝、但習近平第三任期又需要造勢的情況下,中國當局只能增加各種軍事活動,試圖用民族主義迷醉中國人身心,避免他們將注意力轉向自身的各種處境,以防危及中共對中國的統治。
也因為這樣的思維,作為台灣唯一敵國的中國,其當局自今年7月底至8月初,以美國國會眾議院裴洛西議長訪台為藉口,於裴洛西離台後,在台灣週邊海域劃設多個演習區,對台灣展開多日軍事演習,西方多國政要及官員,對中國此般無事生非頗有非議。不只如此,演習結束後,中國更幾乎天天出動機艦侵擾台海中線,導致我方應對壓力持續上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下簡稱「中國海軍」)的此般擾襲行動中,尤以054/054A型護衛艦(巡防艦,下同)、以及056/056A型輕型護衛艦等中輕型水面作戰艦最為活躍。
而中國海軍的台海中線擾襲行動,也讓中華民國海軍近年來的艦艇問題逐漸浮上檯面。
以當前敵情而言,中國人民解放軍涉及台灣的東部及南部戰區海軍(也就是東海及南海艦隊),雖然還需要防範日本及南海週邊各國,不太可能專心對付台灣,但這2支艦隊的主要水面作戰艦,整體規模卻達到1艘航艦、2艘全通甲板式兩棲突擊艦、32艘飛彈驅逐艦、24艘中型護衛艦、52艘輕型護衛艦,以及16艘護衛艇的程度;而我方—亦即中華民國海軍,目前僅有4艘驅逐艦、22艘巡防艦、13艘飛彈巡邏艦及31艘飛彈快艇。
先不論航艦及兩棲突擊艦,中國海軍在飛彈驅逐艦與輕型護衛艦的部份,數量上對我方有壓倒優勢、艦隻調度更有餘裕,而且因為中國近年來國防預算持續膨脹的關係,中國海軍艦隻艦齡普遍較新;反觀我方的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自1990年代至2000年代間,陸續引進成功(派里)級、康定(拉法葉)級及濟陽(諾克斯)級巡防艦與基隆(紀德)級驅逐艦以後,就未再引進新型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而這些艦隻也隨著時間逐漸產生老化現象,我方以逐漸老化的中大型水面艦、輔以艦齡較新的小型水面作戰艦,應對中國海軍的擾襲戰倍感吃力。
而這樣的吃力現象,也是中華民國海軍問題的縮影。
中華民國海軍近年來也嘗試過自行設計中大型水面作戰艦,2016年起推動的新中型巡防艦「震海計畫」,就是本波國艦國造計畫的第一步。但,這一步卻又因為海軍對該級新艦有著令人費解的堅持,而走得顛顛簸跛;海軍認為該級巡防艦必須擁有相陣雷達與垂直發射系統、但又堅持滿載排水量須以4530噸為限(實話實說,這對作為受託設計方的中科院來說是很高的要求),而中科院則認為海軍宜放下此般堅持、容許該院將艦隻排水量放大至6000噸,雙方相持不下,終致計畫於今年宣告流產。
就在震海計畫流產後,海軍最近又有新的動作,一方面眼見中國的056/056A型輕型護衛艦在台海擾襲中頗為活躍,又有台海偵巡的需求,原先一度遭暫停的2000噸級輕型巡防艦計畫又告復活,據報該級艦將分防空型與反潛型2種構型、擬於明年至2026年先行建造各1艘,以加快水面作戰艦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也許是終於變相承認中科院的主張正確、也許是為了引進美國海軍最新銳的「星座」飛彈巡防艦而做準備,海軍也將同時展開新型6500噸型驅逐艦的評估案,為改進版的新造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計畫鋪路。
自中華民國海軍於1980年代初期,推動以全面更新「陽字號」驅逐艦為目的的巡防艦「忠義計畫」流產後,台灣的國艦國造就一直處於不遂與空轉的狀態。1990年代在「光華1號」及「光華2號」名義下,分別獲得授權建造美國海軍「派里」級巡防艦,以及引進法國製「拉法葉」級巡防艦無武裝艦體、並自行安裝武器後,海軍以光華1號計畫派生的先進戰鬥系統案(ACS案)為名,試圖以光華1號剩餘預算研發出概念堪稱前衛,但需要更大量資金投入、更大計畫餘裕與風險承擔能力的新型小神盾巡防艦,但海軍卻無法將這樣的構案堅持下去,最後計畫被迫流產、被美國協力廠商移植到西班牙,成為西班牙海軍F100級巡防艦的雛型,至今仍讓有識者扼腕不已;加上這次震海計畫的流產,台灣的國艦國造已經空轉40餘年;反觀跟台灣一樣從零開始的韓國,現在已經有研發並建造從輕型艦艇到大型神盾艦的能力,其海軍水面作戰艦已經清一色為國產艦隻。更嚴重的問題是,已有多個國家的軍方及學界評估,未來5年內中國全面侵台的可能性將大為提高,作為當前國防建設最大漏洞的海軍,為因應近期可能的敵情,快速補強戰力已成當務之急。
筆者認為,海軍宜從應急與長遠穩健發展的角度,雙管齊下、分進合擊,以期妥善處理當前的諸多問題。
首先是應急的部份。雖然海軍在反艦飛彈、潛艦及小型水面艦,特別是國造的雄風系列反艦飛彈、外購岸置機動型魚叉反艦飛彈、自製潛艦與沱江級飛彈巡邏艦等案迭有成就,但中大型水面作戰艦的老化與戰力不足卻也是事實,因此,除了儘速遂行拉法葉級巡防艦的升級案,讓該級艦擁有相陣防空雷達與垂直發射系統以外,甚至考慮以Mk41垂直發射系統與ESSM防空飛彈的組合,對成功/派里級巡防艦進行改裝以外,最快補上戰力缺口的方式,莫過於抓緊近幾年內美國海軍的提康迪洛加級神盾巡洋艦退役潮,向美國政府爭取引進4~6艘艦況較佳的該級巡洋艦、並爭取熱艦交接,在該級巡洋艦返國成軍服役後,優先汰除艦齡已逾50年的諾克斯級反潛巡防艦,以較紀德級驅逐艦更強大得多的區域防空及水面打擊能力,來應對中國侵略的挑戰。
再來是長期建軍的部份。
筆者認為,建軍必須先有完整的戰力規模規劃,過去美國協防台灣末期,據傳當時美方評估的海軍最適規模是46艘驅逐艦加巡防艦,但此後有無完整的戰力規劃則並不明瞭,這方面海軍可以比照美國海軍設計尼米茲級航艦後繼艦—也就是現在的福特級航艦—的流程,回到原點,以「自行完遂台海防衛作戰、擊敗或擊退中國侵台軍」為戰略目標,針對不同情境、敵我兩軍的不同兵力規模/強度,以及對處結果這幾個面向,去擬出海軍戰力高低標的公約數。而後,以此般公約數為基準,擬定武備籌獲與其配套的方案,例如哪些軍艦及武器系統可以國造、取得成本與時程為何;而又有哪些軍艦及武器系統需要外購;以及為應對水面艦隊的擴充及艦艇噸位上升,哪些軍港需要做什麼樣的疏濬、港區與設施又有哪些擴建計畫等等的配套案。
而海軍、中科院與台灣的造船產業,也應該在國造艦艇上持續累積設計與建造的能量,不能在一次次的計畫與取消中,讓先前累積的相關能量流失,2000噸新型巡防艦也宜參考韓國海軍FFX巡防艦、日本海上自衛隊FFM巡防艦等新艦設計,適當放大噸位數、為將來進一步系統升級保留一定程度的彈性,以作為將來更多國艦國造的起步。
只要是以台灣與其存續為思考本位的人,都不樂見中華民國海軍在國艦國造的路上繼續原地打轉,也不願意海軍繼續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來處理水面作戰艦更新擴充與換代的議題。希望筆者的本文,能夠發揮拋磚引玉的功效,激發出更多更有意義的論議。
作者/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