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庸一
從柯P公佈市府小內閣後,如預期的,爭議的聲音,一波強過一波。也許,我看多了人生百態,對此並不感覺訝異。反倒是,希望從環境適應的觀點,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依精神醫學的觀點,任何環境的變動,都必然引起當事人及相關者的反應。問題只在於,反應的大小和調適時間的長短而已。適應,著重在人和環境互動的能否順利運作,並不必然涉及對、錯及合理、不合理等價值判斷。適應良好的人,並不代表就是好人(那些睜眼説瞎話和欺上瞞下鬼混的人,不常常是上司的最愛?);反之,亦如是。
我想以票選勞動局長為例,來說說自己的看法。票選所代表的意義,本來就非常複雜。記得,我在長庚當醫教委員時,即對當時每年的票選「最佳主治醫師」制度有意見。我並不是反對票選制度,而是希望將「最佳」更改為「最得人緣」。因為,最佳,並不一定會最得人緣;最得人緣,也不必然是最佳。柯P的票選局長,既是他競選時的承諾,自應兌現。問題,只在於如何在「最佳」和「最得人緣」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而已。如果,由遴/評審委員審核各界推薦名單,剔除不合格者後,將合格/適任名單不排名次而公佈,讓市民票選出其中三位,再由市長面談、綜合考量後,決定其中之一為最後人選。不知道,爭議會不會較現行減少?市民對市政要求某種程度的參與權和決定權,是健康的現象,也是無法抵擋的趨勢。我很樂意看到它被嘗試,也希望在嘗試-錯誤-修正後,未來能考慮擴大範圍。可能的話,我也希望能看到適任/不適任性的評估及汰換機制。
柯P從台大急診創傷部主任,搖身一變成市長,勢必面對新的各種適應問題。其施政,亦必然引發各種爭論。同樣的,市府員工所面臨的調適,也勢難輕鬆。這是正常反應,無法迴避。猶記得,陳水扁擔任市長後的厲行改革,雖然民眾受益,不少員工卻因不敢再怠職、溜班、買菜和打毛線,而在其連任時,票投馬英九?我舊事重提,是想提醒柯P,市民的利益,並不即等於市府員工的利益;施政的對、錯和其結果,也不必然會相稱。
柯P在市民熱烈支持下,當選市長。如何回報市民的期望和在不失原則下,解消或降低歧異,使政務得以順利推動,是艱鉅的任務。光是台北市的特殊社會結構和長期政、商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要想突破,已屬不易,若再加上複雜的府會關係,難度勢必更高了。十六年來,我看盡了市長那種無心政務政卻忙於游走政、商的醜態,也看到了市政的虛虛假假和揮霍無度的後果。我票投柯P,主要是看到他的「白目」和「專注/堅持」。這二個特性,雖然被許多人視為無法勝任市長的理由,我卻相信只有這二個特質,才能使台北浴火重生。
一個人對新環境的適應,因與其個性、能力及環境的複雜性有關,其所需的時間,自亦有長、有短。不過,一般在3-6個月內,大概能初步看出端倪。陳水扁剛上任市長時,不也曾手忙腳亂?在遭受強烈杯葛下,除幾位首長不愼誤觸地雷陣亡外,不是依然仍能使市政步上軌道,且煥然一新?從過去的經歷來看,柯P的智商屬上上,相當程度的危機處理能力,亦可預期。唯一較可能出現困擾的,大概是他的「白目」。不善觀人臉色和率真,多少會在爾虞我詐的官場和政商糾纏中,遭遇各種壓力和阻抗。不過,這不正是大家選擇他的主要理由之一嗎?以他的智商,加上在選舉所接受的學習,再加上他的「專注」,如果,團隊能齊心努力,我相信,在一段艱辛的磨鍊後,必會逐漸步上坦途。
社會既已付與柯P重任,就應該給他適當的時間調適。因為,這是台北,也是台灣,首次嘗試。希望他在就任後,能不失初衷。透過市政透明化和團隊的合作,把不應存在的弊病或障礙一一排除或減少,然後,將成果回報給全體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