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由百合花拿下,並在得獎致詞中感謝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語辭典。而教育部隨即也在粉專發文恭喜百合花,並感謝他們對教育部辭典的支持與推薦。
然而,底下留言再度為了「閩南語」、「台語」這兩個稱呼而爭吵不休。
每當提及「閩南語」,特別是教育部發文,便會有一派「台語」稱呼的支持者表達抗議,隨後便會有反對「台語」稱呼的另一派與其論戰。
過去國民政府基於政治目的及意識形態,將原先的「台語」改稱為「閩南語」;因此教育部沿用原先規定,稱呼為閩南語。
而2017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當初在修訂之時,文化部以「尊重各族群語言使用者慣常使用之命名權」的理由,認為「不宜以法令規範各國家語言名稱」,避開了稱呼「閩南語」還是「台語」的爭議。
儘管現在閩南語這個稱呼會造成一派的人不滿,但改動的話又會造成另一派的不滿;而當初文化部訂定法條時並未規定該使用何種稱呼,因此教育部選擇不改動,也是無可厚非。
反對稱呼為「台語」的人認為,為什麼只有「台語」可以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就不是台灣的語言了嗎?覺得稱呼為閩南語是矮化,應該恢復稱呼為台語,那對客語、原住民語就不是矮化嗎?
而支持稱呼「台語」的人,主要有四個理由:
①歷史脈絡:從日治時期便是稱呼為台語,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改稱為閩南語。
②台語是專有名詞,不是指「台灣的語言」。如果認為「台語=台灣的語言」,並且是在矮化其他語言,那麼台灣大學是否也不能叫台灣大學,難道台灣其他的大學都不是台灣的大學了嗎?
③台灣的台語和中國的閩南語,已經有不小的差異。台灣經歷過日治時期,以及後續許多外來文化的移入,新增許多外來語,和中國的閩南語已經不見得是同一種語言了。將兩者都稱呼為「閩南語」會有混淆的問題。
④中國官媒新華社在2020年公布的《新華社新聞報導中的禁用詞》當中,規定不能使用「台語」,只能稱其為「台灣閩南語」,其目的便是矮化及否定台灣的主體性及獨立性。那麼,我們為何要和中國一樣,稱呼為「閩南語」?
基於③和④的理由,竊以為確實稱其為「台語」比較合理,然而主流、常見的論述都是①和②;儘管①和②的論述確實有其合理性,但在反對「台語」派的眼中,不見得能說服他們。
因為在他們眼中「台語」這個稱呼,把客語、原住民語給排除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歧視。而用歷史脈絡和專有名詞這兩個論述,無法排除有歧視之嫌。
比方說「處女膜」好了,這個詞也可以說是專有名詞,有其歷史脈絡,然而它卻造成錯誤認知,而對女性產生歧視的後果,所以現在才會提倡改稱為「陰道冠」。
實際上,反對稱呼為「台語」的人,只是反對「台語」這個稱呼,他們未必支持「閩南語」這個稱呼;而支持「台語」稱呼的人,同樣也主要是反對「閩南語」這個稱呼。
所以最佳解法其實是折衷兩邊意見,都不要用「閩南語」跟「台語」這兩個稱呼,這也是為何現任文化部長李永得在2021年提出「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語」的構想。
然而在他2021年1月時提出至今,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過去了,仍未見其實現。
或許,背後又有什麼不可知的因素,連「台灣台語」這個稱呼也遭到反彈吧?
作者/玫瑰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