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訓不戰的國軍,究竟有沒有保衛台澎金馬的作戰能力?也許,我們可以先討論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國軍的武器裝備能打仗嗎?
作者 / 路向南
2001年,美軍評估小組到台灣嘉義空軍基地考察,認為國軍的士氣不高、訓練不足、軍紀渙散,原以為在台灣能看到「以色列式」軍隊,沒想到是「巴拿馬式」軍隊,美方大感失望。媒體發布這則新聞後,全台輿論一片譁然,原來國軍實力在美軍眼中只有如此水準。
十幾年後,台灣人還是想問:久訓不戰的國軍,究竟有沒有保衛台澎金馬的作戰能力?也許,我們可以先討論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國軍的武器裝備能打仗嗎?
以歷史眼光來看,國軍在冷戰時代沿用不少二次大戰以來的武器裝備,直到19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因為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有相對寬裕的預算支持武器裝備的更新,得以自行研發或向外國購買新一代武器,例如空軍的IDF經國號、F-16、幻象2000等戰機,以提高國軍戰力。
然而從冷戰以來的結構性隱憂是,由於長期的反共親美路線,讓美國有機會「影響」我國的國防政策,對台灣出售高價武器,以符合美國本身的利益,致使我國無法累積強大的軍事科技研發能量,「國防自主」始終只是夢想。
進入廿一世紀後,國防經費受限於政府財政日益困窘,已不可能大幅成長,支應募兵制的人員維持費用又不斷提高,壓縮到軍事投資預算;以及我國外交處境的艱難,向美國以外國家的軍購更顯不易;諸多因素造成國軍一些原屬「先進」的主戰武器,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落伍。
暫且不論海空軍,以陸軍為例,三種現役主力戰車包括M60A3、CM11與CM12戰車,總數超過一千輛,看似數量龐大,然而實際有戰力者不到此數,主因是這些戰車為購自美國的二手貨,或者另行改裝而成,車齡迄今超過二十年,而且料件取得不易,導致妥善率不足的危機。
戰車妥善率,始終是國軍裝甲部隊的頭痛問題。
國軍的保修制度,承襲美軍規範體系,看似完整,但真實狀況是料件經常不足,申請又曠日廢時。國軍戰車妥善率的維持,人員比制度發揮更大作用,有賴於一批具有保修技術與實作經驗的資深士官兵。因為裝備檢查或演習操練的需求,在各級長官的壓力下,這些士官兵只好發揮「勤儉建軍」的作風,努力修理戰車,勉強讓這些老舊的武器裝備發揮戰力。
除此之外,戰車的通訊設備,是裝甲部隊的另外一項隱憂。
理論上,戰車四乘員車長、射手、裝填手與駕駛手都要戴通訊頭盔,但實際能用的通訊頭盔數量有限,只能優先提供車長與駕駛手使用,於是往往出現一個荒謬的現象:戴著通訊頭盔的車長坐在砲塔內部上方,沒有通訊頭盔的射手坐在下方,而戰車行進時引擎產生的噪音,使得車長即使對射手大吼大叫,射手還是聽不清楚,只好事先取得默契,車長用腳踩射手鋼盔的方式傳遞訊息。
有的基層連隊甚至在各輛戰車之間,私下以民用對講機(俗稱「手扒機」)進行通訊。原因很簡單,軍用通信機過於老舊脆弱,如果出狀況會造成戰車失聯;在戰場上強調制敵機先,若是戰車之間無法通訊,有如人體失去耳朵,無法發揚集體作戰的火力,只能各自尋找目標接敵,不只火力大減,還容易發生誤擊友軍的慘劇。
簡言之,國軍除了少數先進武器外,基層部隊的不少武器裝備已顯過時,在資深士官兵的努力保修下,儘量維持堪用狀態。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國軍演習的畫面,戰車能跑,火砲能打,都只是按照事先準備的劇本演出,這些武器裝備能否承受戰場上的真實考驗令人擔憂。
搞不清楚狀況就亂電人還蠻好玩的。重點是這麼喜歡軍武幹嘛不去當志願役軍人,連義務役都沒有當過,就只能在那邊鍵盤軍武。
這次的營區有攤位是全防雜誌的,就像你指的玩具槍則就是他們帶來的,而不是國軍。然後活動時間是三點,這國防部寫得清清楚楚,兩點多的時候當然準備開始收拾不是很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