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已經進入後端,這場戰爭最後會以什麼形式結尾呢?對於普丁和俄羅斯而言,這又代表著什麼特殊意涵呢?事實上,俄國為了取得黑海的控制權,一直以來都在跟西歐與土耳其等諸國較量和征伐著,但結局往往也不太美麗,總是在踢到鐵板之後,又得重新面對自身的內政問題。
歷史上,就有一場經典的克里米亞戰爭,對於俄國跟西歐間的局勢,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也是當代在檢視普丁從2月24日發動烏俄戰爭後的關鍵之鑰。雖然,這次普丁是以領土問題來作為出兵理由,但背後淵源是雷同的。
回顧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主要是針對黑海的出入口,成為各國之間角力的關鍵地。事實上,當俄國不斷向南擴張之下,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發動戰爭,藉口保護巴爾幹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民族,而引發了克里米亞戰爭。
這起戰爭對於法國來說,是宗教之爭,欲討回土耳其在耶路撒冷聖地的天主教士傳統,不再由東正教士接管,進而向俄國宣戰。對於英國來說,英國因為在土耳其有巨大的商業利益需要維護,也害怕俄國的勢力進入地中海,進而產生威脅。所以,當1853年7月俄國占領土耳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琪亞二公國後,俄國堅持不退兵,法國與英國隨後就向俄國宣戰了!
戰爭之後,蔓延了多瑙河、黑海及高加索等地區,但其後因為奧地利、普魯士,甚至撒丁尼亞王國都加入聯軍,並且攻佔了瓦斯托波爾這個俄軍在黑海上的重要要塞,使得俄國最終得退出兩公國,承認整個行動失敗。
克里米亞戰爭對俄國的影響如下:「1. 亟欲取得黑海的控制權與近東穀物及市場交易的企圖夢碎;2. 以東正教為名,作為泛斯拉夫主義的大旗,顯然不能被鄰近國家給接受,而遭致聯軍激烈抵抗;3. 原本看似是俄國與土耳其兩國的領土之戰,但牽涉到複雜的宗教結構,像是回教、天主教與歐洲諸國的利益,最後成為一場歐洲級的克里米亞戰爭。」
雖然,放置在現今,各國出兵協防的理由不盡相同。但,站在俄國的深層思維卻是雷同的,那就是為了取得「黑海的控制權」,而不惜發動戰爭。差別只有從過去的土耳其,今日換為不願妥協的烏克蘭而已。
克里米亞戰後,對俄國的影響為:「1. 土耳其與英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也因為現代化的新式武器,讓土耳其能夠擊敗俄國,使得俄國的擴張失利;2. 俄國因為幅員廣大,本欲取得在歐洲戰場上的前進,卻反而因大戰更加凸顯戰線補給的問題與內部積習已久的農奴問題,是拖垮整個俄國經濟的主因;3. 俄國最後在1856年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割讓多瑙河河口、比薩拉比亞部分土地,也放棄了黑海的控制權,更無法將勢力推進到土耳其了。」
從近日,普丁拜訪法國,可以預見,俄國仍企圖透過運用外交手段,來牽制歐盟的反制力道。不過,對於英國來說,英國依然會是決定烏俄戰局的關鍵存在。由總總跡象來看,每當俄國發動戰爭,皆是無法好好處理其內部問題,但發動戰爭後,又讓他的內部問題暴露無遺,進而拖垮了經濟,造成內部的革命。到底,後烏俄戰爭時代,能否如同克里米亞戰爭下,簽訂了巴黎和約,進而讓俄國放棄控制黑海的野心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場戰役,對於後世的借鏡是,在英國媒體大量曝光戰爭新聞的現場時,戰爭的血腥與巨大傷害,被世人開始重視。戰爭下的人道主義,士兵的照護,不分俄國、英國、法國的中產階級與婦女,都投入其中,像是英國的南丁格爾等等。重新重視人文、文化,想必是在俄國於帝國主義極盛下,遭逢重大挫敗後,開啟的一條反思之路,也是後來諸如:普希金、托爾斯泰等文學巨擘,帶給後人的珍貴資產與省思。
無獨有偶,後烏俄戰爭時代,人類在承平70多年下,終究要面對的疾病與人倫議題,會是在擴張思維下,最慘痛的教訓。關於無差別攻擊平民、以核子武器作為要脅,來達到獨裁者的窮兵黷武與民族主義式的併吞,都顯得荒謬且毫無道理。慶幸,正義和良善的力量,在黑暗中從來不曾缺席。恰如文學家狄更斯所說:「這是一個最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光明的時代!」若不經過隧道的黑暗,怎能感受到人性的光明與撫慰呢?想必,這即是普丁的失策之處吧!
作者/黃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