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此次的亞洲行,除了在日本與首相岸田文雄會唔以外,也和新上任的親美韓國總統尹錫悅會談,目的在鞏固美日韓同盟。同時,美國政府於5月22日宣布由美國所主導、共13國加入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正式啟動,與台灣社會預期較不一樣的是,台灣並沒有在首波的加入名單之內,也為國內原本認為不斷升溫的台美雙邊的經貿往來,增添了一些未知之數。
本次IPEF聚焦在全球經濟供應鍊的韌性經濟(強調多元供應鏈來源)、潔淨經濟(減碳、潔淨能源與基礎建設等)以及公平經濟(反貪腐及稅務問題),這些議題明顯劍指過去以中國為主要角色,過度依賴少數國家的全球經濟供應鏈,並透過對供應鏈環保、公平等標準的嚴格檢視,都是在挑戰中國在過去崛起所依靠的優勢:中國國家資本主義。
台灣雖然名列在本次的IPEF的創始國家之內,但從政府的反應來看,並沒有出現過激的反應,而是一如往常的說法,表示仍在積極爭取加入IPEF。而此種結果,其實在更早之前的台美雙邊互動上就有跡可循。
在拜登亞洲行之前,今年在泰國舉辦的APEC部長會議,美國方出席的為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而我國代表則為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雙方在20日進行了雙邊會談,在會中美方勢必提及接下來的IPEF將可能不會納入台灣,但取而代之的是,美方對外表示未來幾週會再針對台美貿易進行會談,建構未來雙方貿易與投資的發展路徑,亦即是 BTA(雙邊貿易協議)的設計。
探究美國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一方面是考量到不想在初成立的印太經濟架構,直接邀請台灣,進而與中國引發更進一步的衝突,另外也是希望讓正在觀望是否加入此架構的國家,無需擔憂中國的壓力,等到未來此架構成型與成熟後,才可能進一步邀請台灣加入。而在此之前,將以台美雙邊來取代多邊的合作模式,一旦此模式可行,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台灣無法加入的多邊組織,以台美的雙邊合作方式作為替補。
此種先以雙邊取代多邊的合作模式,雖不滿意但仍可以接受。過去台灣國際處境艱難,就連與其他國家要發展官方的合作關係都鮮有機會,而現在美國打開了官方的大門,透過此方式來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而台灣也需人助自助,把握此機會拓展國際合作,才不會在未來國際局勢沒這麼順風時,還能在國際上站穩腳步,凸顯台灣對全球的重要性。
作者/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