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自3月27日晚間無預警宣布封城以來,迄今已經一個多月。回顧上海封城以前,多數上海人引以為傲的「精準防疫」,讓上海人相信上海不至於走向過去武漢、西安等大規模封城的作法。至今看來,中國的防疫政策無法擺脫上層意志、無法脫離政治考量,是這一波上海人因封城所造成各種苦難的主要來源。
3月中旬,上海官方仍不斷針對可能封城的謠言一一駁斥,3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政治局常委會議中提到:「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成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都被外界視為上海與其他城市不同,且可能在未來進一步開放的訊號。然而3月27日官方突然宣佈封城,而習近平也在接下來的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一再表示要堅持動態清零,等同宣示上海沒有例外,並定調全國皆須遵循嚴格管控的防疫政策。
上海人民這時候才體會到,無論是上海的特殊地位或是已經發展出別於其他省市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中央高層的眼裡,都只是穩定中國統治地位的一個絆腳石。若上海特殊的防疫政策成功,那等同否定過去中國任何疫情風吹草動即嚴加控管的防疫政策都是草菅人命、徒增人民困擾的無謂之舉。
中國在疫情初期,寫下了對中共可以對外自我吹噓的抗疫敘事,要求人民在防疫這個更高層級的政治任務下,付出應有的犧牲。但同時也因這種敘事,無視了此次病毒株與先前的不同,尤其是高傳播性、低致死率的特性,導致嚴格的管控不僅無法完全防止傳播,其不足的配套措施,反而會造成病毒致死以外的次生災害:經濟停頓、民眾三餐不能溫飽,更造成全球供應鏈的巨大影響,加速供應鏈去中化的經濟趨勢。
上海封城對外界的啟示是,中國的防疫政策並不是遵照科學,而是服膺政治,更是宣傳口號下要求人民過苦日子的一種官方敘事。相比台灣,在走向共存後持續精進防疫政策與配套,在控制疫情損害下,將防疫落實在政府與人民的互動中,防疫政策的差異,也是民主與獨裁最大的不同之處。
作者/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