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藍綠都開始進行市議員選舉的黨內初選,民進黨進行速度又更快一些,高雄、台南市議員初選因為牽涉派系勢力的消長,競爭極為激烈。黨內又因為要保障新人出頭,因而設了年輕人、首次登記參選的新人加權機制。然而,因為這項機制,陸續傳出新人擠掉現任資深議員的現象,不少風評極佳的現任議員因而喪失黨的提名。許多人將矛頭指向初選民調設計有問題,但問題究竟在於初選設計?還是初選無法汰弱留強?甚至淪為派系動員的產物?這些都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值得討論的嚴肅課題。
台灣自從有民主選舉以來,政黨政治的運作,必然就會和政黨提名綁在一起。而政黨提名應該如何運作,怎樣進行才能勝選,而且還要兼顧黨內和諧,這是各政黨內部長年爭論不休的話題。
以民進黨為例,民進黨過去強調黨員的重要性,因此黨員投票向來都是政黨提名當中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多年下來,黨員自主性愈漸低落,黨員常淪為人頭黨員,甚至連黨費都是派系繳納,那麼黨員初選投票的意義也就越來越低。取而代之的就是民調。因為,隨著電腦技術進步,民調模型越來越能接近最後的選舉結果,但為避免黨其他政黨介入初選,民進黨曾設計「排藍」民調,但效果不彰,演變至今就剩下市話全民調的方式來決定候選人。
之所以選擇市話,主因還是在於現在民調技術能力有限,特別是手機的母體仍不若市話精準之下,為求科學效果無誤,只好仍以市話作為民調依據。但市話畢竟已非年輕人的標配,測出的結果,已漸漸和派系動員的結果相同,這是市話民調最讓人憂慮之處。另外,民調問卷設計也容易與投票結果失真,主因在於現在的問卷,若全都答唯一支持,最後分數會最高,許多組織派系為搶救某位弱勢候選人,因此都要求支持者喊唯一支持。但在選民最後的投票行為上,政黨會要求配票,盡可能避免出現特定候選人過高票,或意外犧牲某位強勢的現任候選人。
然而,縱使現在的市話全民調有種種問題,依然是至今爭議最小的選舉方式。畢竟能動員最多人接電話,甚至派系內可以配票得宜,那這也是某種「實力」的展現。雖然偶爾會有意外犧牲現任議員的結果發生,但比例較低,各派系互相都有失算的時候,因此大家多半願意接受這個尚稱「公平」的初選提名機制。
但若真的要仔細檢討,確保某些優秀現任議員不會被意外淘汰,最好的方式仍應該是保留黨主席可以針對複數選區超額提名,保留一定的敗部復活機制。此外,民調問卷設計也應該調整,「唯一支持」的設計應該需要調整。尤其是市話調查早晚會失準,如何確保手機族、網路族的聲音可以納入初選民調,這更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上次蔡賴總統初選曾曇花一現的出現手機民調,之後卻不再談,實在可惜。
不過總體來說,民調是當前政黨初選的唯一工具,在複數選區的議員制度下,假使沒有現任優先,那就必須要讓爭議最小化,而科學方法仍是爭議最少,同時又能測出政治實力的最大交集。不過如何避免遺珠發生,黨主席介入仍是彌補初選遺憾的最好方法,各政黨仍不妨給初選更多彈性,例如立委就有不分區席次,那議員是否也可有更多彈性,使優秀問政的候選人不因僵化制度而喪失為民喉舌機會,這不單考驗政黨智慧,也是真正為選民的幸福做維繫。
作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