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事已從基輔保衛戰轉為烏東控制戰,無論雙方是否漸有歐美鴿派倡議之下走向消弭及和談之趨勢,但國際輿論遂將台海兩岸的政治對峙視為區域衝突的爆發點,歷經烏俄戰局不利的狀態下,促使北京當局維穩的最高戰略為:香港內地化、內地新疆化、新疆北韓化、台灣香港化。
今年北京當局即將舉行20大確保政治權力中樞,從防止台獨至煽動返美激起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已鞏固中共領導政權,加上中共對國內疫情已有控制不住而引起民怨之虞,對台灣開啟的認知作戰只會增加不會縮小。此外,中共早將認知作戰視為一個作戰面向,有龐大組織來推動,其宣傳多由「統戰部」主導,「外交部」及「中宣部」負責對外宣傳及對內輿情掌控,「國安部」則結合民間駭客之網路攻擊,以及內容農場等假訊息,遂行其影響力作戰。
殷鑑不遠:蘇聯解體乃西方國家認知作戰導致
北京當局見證過上世紀90年代蘇聯帝國歷經「蘇東波」而突然瓦解,不僅長達半世紀的美蘇冷戰劃下休止符,蘇聯的瓦解迄今對中共的統治仍是殷鑑不遠的案例,絕不能讓中國成為下一個蘇聯成為中南海的政治共識,台灣亦需要從蘇聯瓦解的歷史過程中知悉西方國家如何應用認知作戰的作用。從蘇聯解體的案例中,假設「國家認知空間」乃一個國家的主體成員,對自身文化、歷史、集體記憶、社會意識等方面產生共同的認知。
例如,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歷經石油危機之後,總體經濟陷入混亂困難時刻,以美、英為首的新自由主義學派,透過影響蘇聯重要經濟學家的理性思維,促蘇聯國內發表以市場價格作為分配最有效的分配機制,摒除過往無效率的政治政策配給,一系列迎合西方意圖的市場至上為核心的經濟改革倡議,最後成為壓垮蘇聯政治改革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國際輿論對蘇聯解體的說法是迄今仍是眾說紛紜,但普遍亦同意蘇聯在認知空間被擊垮是最主要的原因,故也可以作為認知戰威力與效果的參考及借鏡。
西方國家運用「國家認知空間」作為新戰爭的戰場,透過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法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優勢,透過比較讓蘇聯的國家文化、制度、價值觀之間的碰撞衝突,蘇聯人民的思想意識逐漸陷入混亂境地,導致蘇聯加盟國民眾對蘇聯的社會主義體制運作失去信心,當體制政權失去民心蘇聯只好走向解體一途,勝者倚靠認知作戰得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防範北京當局利用台灣開放式社會特性開啟認知作戰
北京當局開啟認知作戰目的,在壓縮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渲染擴大對台灣軍事威懾,造成台灣人內部心理紛擾、混亂,削弱軍民抗敵意志、防衛決心,奪取輿論主導權。職此,正因台灣正在經歷「準戰爭狀態」,不能因國內朝野政治情勢惡鬥,而喪失區分敵我的判斷,經濟上要試圖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政治上要有自由民主反獨裁併吞的信念,唯有全體國民萬眾一心,方能抵禦北京當局日益提升的認知作戰。
然而,筆者依然擔憂台灣的媒體生態,常無法因應威權體制操控下的假訊息滲透劣行,部分媒體甚至迎合北京當局,開啓認知作戰方便之門,導致北京當局的運算宣傳,得以寄宿於民主、法治及自由的掩護下規避監督,企圖用合法掩護非法。因此,資訊識讀教育尤須強調,台灣與中國乃不同體制所衍生的新聞傳播本質差異,以建立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認知,並暢通對岸資訊獲取管道,善盡告知責任,避免形成數位落差,以杜絕北京當局進行數位滲透的機會。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