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年底地方大選仍有半年有餘,各政黨紛紛進入地方選舉提名人的初選階段。與四年前的景象相比,地方議員選舉看到更多新面孔,即便許多政治新人年齡實屬年輕,但競選方式卻沿襲資深民代沿街拜票、送遊覽車等傳統拜票行為,反倒忽略了年輕族群善用資訊傳遞的特長,更遑論提出有見地的政策規劃。
與年輕族群息息相關的便是人口議題,雖人口結構問題與整體政策規劃屬於中央權責,但細屬托育、房價或長照等議題卻是地方在第一線負責執行,若縣市在相關設施規劃上不夠完善、政策缺乏誘因,居民與選民紛紛用腳投票,移居至其他福利更好的縣市。因此,縣市議員候選人,若能專在在這些人口問題上監督市府的執行成效並分析政策優劣,比候選人總是口頭上說愛鄉土對選民來說會更有說服力,也更有意義。
舉老年化議題為例,高齡化幾乎是多數政治人物朗朗上口的國安問題,然而高齡化在台灣搭配上另一個趨勢的問題卻很鮮見有人關切。該趨勢就是台灣平均的家戶人口數,亦即平均每一戶內有多少人。台灣平均的家戶人口數為驚人的2點多人,甚至在未來更可能低於2人。也就是說,平均而言,台灣多數的家戶裡面可能都是2個人,再加上高齡化趨勢後,顯現的圖像是未來台灣的家戶裡面大多是2個老人共同攜伴走到人生終點。
因此在此趨勢下,雙老、獨老都會成為常態,與過去大家庭在同一個屋簷下有年輕者照顧年長者有所落差。政府的長期照顧政策就不得不考量到台灣這樣的人口特性,如何在雙老家庭中,當另一半身體健康情形退化都需要有人照顧時,政府適時地提供協助。更甚者,如何提前避免老人健康情形的惡化,或在老者身體快速退化前加裝輔助設備來做準備,都是政府應該長期思考的政策。
舉凡這些人口議題或人口持續老化的趨勢,與其他民生議題相互考量,都能勾勒出更清晰的未來台灣社會圖像,在這些險峻的情況發生前,如何透過政策的協助來提昇全體人民的幸福更顯重要。
然而在政黨對決下,過多的政治口水淹沒了這些長期政策規劃的討論,民主的選舉也可能淪為爭取曝光,以及和選民搏感情中,一次次換湯不換藥的過程。
作者/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