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近期出版《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八大冊,收錄前兩年新出土的國安單位檔案,共計近六千頁,不論就質與量而言,均較二十年前的首次徵集檔案,來得更為豐碩。對於未來學界研究官方在美麗島事件中的因應與處置,可望帶來新一波的研究風潮,值得肯定。
惟這一次國史館出版的史料彙編,並未「如實」呈現檔案的原貌,主要是因為國安單位(主要是國安局)要求必須將情報來源、情報人員加以遮蓋。國安單位的要求,明顯違反政治檔案條例第十一條:「公務員、證人、檢舉人及消息來源之姓名、化名、代號及職稱」者,應提供閱覽、抄錄或複製」的規定。國安局根據的是政治檔案條例第八條第二項第二款的「嚴重影響國家安全或對外關係之虞」,而對這些依據第十一條理應公開的資訊進行遮掩。
美麗島事件距今已經四十二年了,公開情報來源、情報人員的身份竟然會「影響國家安全或對外關係」,這一點讓人十分懷疑,但國安單位卻從未對外說明何以四十多年前,情治單位負責監控、回報本國人民的言論、出版、通訊、集會結社的人,公開其姓名,會對當今的「國家安全或對外關係」造成「嚴重影響」?為何派人滲透進美麗島雜誌社搜集未公開資訊的內線,名字不能公開?為何派人進去人家家裡裝竊聽器的人不能公開?為何主導、規劃及執行所有這一切監控、逮捕行動的「公務員」,名字必須受到保護?彷彿只要祭出「國家安全」的大帽子,所有人都不能也不應該過問一樣,否則就是不重視國家安全。國安單位的作法到底是在保護國家安全,還是在遮掩自己以前的「黑歷史」?
蔡英文總統去年出席促轉會舉辦「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公告儀式」時表示,要終結臺灣轉型正義,經常被批評「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困境。筆者不禁要問,國安單位把情報來源、情治人員姓名通通遮掩的作法,如何重建出「威權時期層層的加害過程」,要如何終結「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困境?誠如鄭南榕的女兒鄭竹梅女士所質疑的,受難者及家屬的名字,都清楚地被記錄在這些監控檔案中,但為何決策過程的參與者都沒有名字?期盼以轉型正義為職志的蔡英文總統,能在即將來到的二二八紀念儀式中,公開回答鄭女士這個問題。
作者 / 陳昱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