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18公投以「四個不同意」告終,形同為民進黨政府的經濟、能源等發展路線取得民意的再度授權以後,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延續既有的路線,另一方面也緊鑼密鼓地開始投注到其他方面的施政上,尤其是先前一度沸沸揚揚、但後來因為府院黨集中宣傳公投而暫時被擱置的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在擋下中國國民黨無理取鬧式的亂台公投後,也重新浮上檯面。
府院黨在公投結束後次週旋即定調,決定本次僅處理地方制度法修法、不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其他法律,將地方制度法第4條第1項,由現行的「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辖市」,改為「…『或』在政治、經濟…」,雖然民進黨黨內一度出現不同看法,但最後民進黨立院黨團仍然取得共識,以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鋪路。
但在野各黨面對民進黨政府府院黨所推出的該升格案仍多有非議,有認為應先舉行國土發展會議者、有認為應連同財劃法一併處理者,有認為應納入苗栗縣、合併升格為所謂竹竹苗科技都者,甚至也有在野人士認為「此次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是為現任新竹市長林智堅競選合併後首任新竹直轄市長鋪路」;面對在野黨的種種異音與紛擾,林智堅市長在12月28日傍晚拋出震撼彈,宣佈將棄選合併升格後的首任大新竹市長,以讓在野黨不再有「因人設事」之類的藉口、得以將焦點集中在本次修法。
面對公投結束後這一連串的政局發展,筆者的想法是這樣的:
1.
民進黨政府在排除四項公投的施政障礙後,在議題設定上是否恰當,恐有值得商榷之虞。
例如公投結束後,擬角逐民進黨大安.文山選區台北市議員提名的前駐美代表處人員趙怡翔,突兀地拋出與其職權無直接關聯的「不在籍投票」議題,本土派非左側的支持者,出於對滑坡效應的恐懼—畢竟中選會在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的立法說帖上,可是直接明講「先公投、後選舉」「循序漸進推動」的,在網路上群起圍剿趙怡翔,顯然是一次失敗的試水溫。
而公投結束後未能一股作氣,立即處理民進黨相當比例的本土支持者,以及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自民黨政務調查會外交部會會長佐藤正久等多位日本國會參眾兩院執政黨籍議員,甚至是安倍晉三前首相所一直念茲在茲的「台灣解除日本東北5縣食品進口禁令」一案,縱令相當比例的本土支持者多所疾呼、甚至民進黨內也有多位立委鼓吹,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大使也明言「等待台灣決心」,但民進黨政府行政當局對本案卻儼然有牛步化的趨勢,例如吳釗燮外長雖然說「『核食』的概念很不好」,卻也說「開放日本福島等縣食品沒有時間表」,主要負責相關談判事務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對本案也未見有積極作為,凡此種種都令有識者憂心忡忡,深恐延宕到CPTPP申請案的處理時程、以及加入的時間點,尤其是在有中國及韓國也相繼申請加入的情況下。
但民進黨政府卻選擇以全府院黨之力,優先處理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問題,此舉是否妥適?見仁見智。
2.
筆者不否認一個事實:新竹縣市的都市發展,確實已經出現飽和與瓶頸,需要整合新竹縣市各自所擁有的土地及財政等相關資源,配合升格後統籌分配款的增加,以使大新竹市獲得更好的發展,單以新竹縣市的狀況來說,合併升格當然會對大新竹市的都市發展更為有利。
但,讓新竹縣市單獨合併,卻可能對台灣的整體發展造成以下問題:
其一,大新竹市成為中華民國.台灣現行體制的第7個直轄市,在財政收支劃分法未作相對應修法的情況下,固然會擴大大新竹市的統籌分配款、使大新竹市每年可以拿到破百億新台幣的統籌分配款,但相對的可能會去擠壓到其他縣市—特別是六都中財政較不豐沛的台南、高雄及桃園三市—所能獲得的款項,是否有助於拉近南北差距、以及分散風險?不無可議。
其二,以地方制度法第4條第1項擬修法的走向來看,若大新竹市升格,可以預期將會引發另一波升格申請潮,目前已知以彰化縣最積極,若彰化縣也通過升格案,則有可能觸發雲林縣與嘉義縣市也嘗試合併升格,甚至基隆也想要整合新北北海岸各區及汐止區升格,長此以往,其他無法獨自或合併升格的縣—主要是宜、花、東、澎及金馬,將會與7都甚至9都產生財政資源及發展上的鴻溝,長期來看對於這些縣份將會是大大的不利,是否有助於台灣區域發展?也是值得長考的問題。恕筆者直言,這樣的縫補式升格,遲早有一天會必須面臨全盤重新規劃調整的局面。
筆者很欽佩林智堅市長對其故鄉的愛、也能夠理解他對新竹縣市合併升格一案的堅持,但就算不論選民結構及政黨傾向上的因素,新竹縣市合併升格雖然必定對大新竹的都市發展有利、但對於台灣整體而言則不無問題,筆者雖然人微言輕,但仍然懇切希望執政黨能對此三思,切莫因此大意失荊州。
作者 / 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