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甫歷經全民公投,近期多數的政治議題討論都集中在對於公投本質的思索。正當台灣的媒體目光多投向公投與藝人八卦的同時,國際媒體關注的是智利選出的極左派新總理,以及近年來國際大選結果對於未來局勢的啟示。智利位於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由於於該國所採取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經濟模式,導致富者恆富的不平等結果。往年的智利大選,候選人多採中間立場,但今年大選,卻出現了極左派與極右派的對決,並由政治經歷較淺的極左派候選人波里奇(Gabriel Boric)當選,引發西方媒體關注。
波里奇在智利學運中展露頭角,曾任議員,提倡社會主義,於本次大選中以最年輕總統之姿當選,誓言改革新自由主義經濟,打造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主張社會權利、改革年金與健保制度等等。而波里奇所批評的新自由主義,意指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政策,大抵包括了降低稅負、壓制勞權工會、公有產業私有化,甚而有富人消費會「涓滴」雨露均霑給全體社會的觀點。新自由主義風行多國,在英美與歐洲國家都造成了財富集中化,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不平等問題,卻被商業界奉為圭臬認為政府應該盡可能以市場為主軸,降低干預。如今智利左派當選將可能會導致提高稅賦、增加商業管制,對於該國以及全球經濟與獲利帶來影響。相對於過往智利選舉多由中間派候選人當選,這此呈現極左極右對決,又由極左派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出線,可以說是為這幾年來「新政治」的選民傾向再添例證。
事實上,近年來全球領導人選舉,經常出現這種兩極對決的狀況,人民經常選擇了政治資歷較淺、主張改革甚至較為激進的候選人,反映了各國政治經濟動盪的現實。2016年,美國大選選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美國總統,這位商業人士的過往經歷充滿爭議,未曾有擔任公職的經驗,其政治主張與言行更是滿滿的右派保守主義風格,提倡民粹主義與貿易保護,並屢次批評他國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2017年的法國大選,一改過往的典型的左右派之爭,最後由較無競選經歷、立場偏左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出線,被認為是法國大選的「非典型」結果;2018年的巴西大選,極右與極左派交鋒,同樣引發了各界關注。總的來說,自2016以來,美國、法國、意大利、墨西哥、巴基斯坦、巴西以及如今的智利等國家選民,都開始屏棄過去的政治窠臼,選擇了宣稱能夠改變現狀並且與舊政治連接較淺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在在都意味著人民對於官僚政治、舊政治集團逐漸失去信心,轉向選擇某些宣稱新政治的候選人。
「新政治」的口號顯示了多國政治情勢的變化,人民厭倦了官僚體制,厭倦了舊政治中的複雜關係,轉而認同政治素人甚至政治狂人的主張。但人民往往又會再度失望,政治素人往往沒有人們以為的單純,政治狂人卻更可能做出意料之外的危險舉動。但這場新政治或政治素人的現象並沒有消逝的跡象,人們對於舊政治人物的不信任以及當前的政治經濟狀況的不滿節節高升,這給了政治素人更多機會,從好的方向來看或許可以為過往政治實踐注入活水,從壞的方向來看,這個時代很可能給了政治狂人擾亂政治秩序的舞台。智利選舉結果告訴我們,選民對現況與未來的不滿仍舊高漲,世界仍然可能隨時出現難以預測的政治變化。台灣面對接下來即將展開的大選,選民在對現狀不滿的激動情緒下,仍應張大眼睛,選賢與能。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