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次的公投結果無疑代表「台灣多數選民用不同意票,決定選擇民進黨政府所代表的『與中國拉開距離、親近以美國與日本為首的國際主流社會』的發展方向
台灣社會關於幾項公民投票的論爭,從今年年初一路延續到12月18日公民投票開票為止,終於在公投投票結束、開票結果大勢底定以後算是初步塵埃落定,最後的結果超出多數媒體及民調單位所預期、回歸到雙方的基本盤對決,不僅同意票數未能超過495萬6367票的可決門檻,甚至連不同意票都超越同意票達16萬票~45萬票的幅度。
雖然蔡英文總統在選後公開談話表示「這次公投的結果不是政黨的勝敗,而是決定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由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路線的異同,與政黨之間存在相當高度的連動性,所以這次的公投結果無疑代表「台灣多數選民用不同意票,決定選擇民進黨政府所代表的『與中國拉開距離、親近以美國與日本為首的國際主流社會』的發展方向;遠離中國國民黨『運用貿易等議題,離間台灣與美日等國的關係、使得台灣最後不得不委身於中國』的路線」,而這也代表民進黨政府執政既有路線的勝利,以及中國國民黨以公投亂台、甚至將台灣拉離國際路線的失敗。
這樣的失敗,無疑對今年年初協助藻礁公投連署快速達標、同時策動該黨黨內外相關人士發起另三項公投連署,一度來勢洶洶,儼然有用公投痛擊民進黨政府、逼蘇貞昌行政院長下台之勢的中國國民黨而言,是至為苦澀的結局。
但這樣的戰敗並不是毫無原因的。
中國國民黨最初動機用心就不正,雖然主導這幾項公投援護或連署作業的時任黨主席江啟臣,幾乎是好聽話說盡,但無法掩蓋「將公投作為配合敵國步調的亂台工具」的本質;其後,黨的路線也在作為韓國瑜粉絲「韓粉」後身的戰鬥藍、以及戰鬥藍以外的其他幾路人馬之間出現拉扯,10月回鍋黨主席的朱立倫,無法違逆黨內紅統化的趨勢,益加屈從於黨內戰鬥藍的主張,但不僅黨內宛如散沙,叫不動各有盤算的侯友宜、盧秀燕及侯友宜等縣市長,黨週邊也有像黃士修這樣的連署方平添笑柄;不僅是黨內多名要角,即便是朱立倫自己也很難維持立場上的一貫性、到底要幾個同意從來沒有說清楚過,也無法說明為何只反美豬不反美牛,中國國民黨焉能不先自亂陣腳?也難怪中國國民黨在公投前最後幾天,開始抓起黨內的敗戰戰犯,彷彿已經儼然知道自己必敗似的。而朱立倫自身在公投開票後當晚,說出「不要抓戰犯」之類的話,與其說是展現承擔與包容,更像是不想讓自己成為被黨內究責的標的,但這樣的話能不能擋住即將進一步激化的黨內鬥爭,也是一則頗值商榷的問題。
而這次公投最後「四個不同意」大獲全勝,對民進黨本身也不盡然是一次全然沒有瑕疵的勝利,中間的過程及投票的結果,也依然有值得警惕及反省的所在。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這樣的,民進黨與政府在因應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的種種情況,一度有焦頭爛額之勢,本土疫情期間無法啟動公投宣講等相關活動,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但在本土疫情於今年8月起逐步緩和後,未能及時啟動公投說明會及其他相關活動機制,則明顯有太過遲鈍的問題。民進黨黨中央直到10月23日台中第二選區立委罷免案結束後,才重新開始回魂,並在11月進入全面總動員狀態,從蔡總統、賴副總統、行政院蘇院長以降,直至黨內各級公職民代,舉辦大大小小的各場宣講會等活動,希望能夠以密集的活動讓民眾快速了解公投議題的爭點、進而贊同民進黨政府的主張。但這樣的動員狀態,相較於中國國民黨一度號稱「要舉辦1218場以上街頭宣講活動」的情況而言,則未免令識者擔心「現在才開始動員是不是太晚」。
另外,民進黨中央黨部部份要職,在公投的宣傳戰上也明顯有與核心支持層脫節的情況。例如該黨網路中心的范主任主導的一檔Podcast節目,不僅節目名稱「耳朵出遊不出油」令人感到尷尬且費解,最初內容也乏人問津,直到蔡總統親上節目後,乏人問津窘境才逐漸明顯突破;但范主任與他的同溫層,卻沒有想到「中南部較老一輩的支持者根本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的情況、堅持要用Podcast作為主要的宣傳管道之一,一度令有識者徒呼負負;而中央黨部一度未能對中國國民黨與其週邊勢力的各種謠言展開有效反擊,更是令識者痛惋不已。
再者,從縣市各自的四項公投正反票數來看,這次的投票分佈及票差、以及其中顯現的基本盤動員能力差異,對民進黨在明年地方選舉的選情、以及其間與之後可能會出現的路線之爭,也未嘗不是一次警訊。
以不同意票在六都及各縣市分佈的情況來講,贊同民進黨政府「四個不同意」主張最力的區域,大致上是從台灣西部的雲林一路向南、直至屏東,可以說中南部的非左派支持層,才是民進黨能夠動員得了的核心支持層。在這之外的區域,則以互有拉鋸、勝負差也不大的新北市及台中市較佳,至於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市、基隆市及新竹市,由於普遍以贊成同意票較多,顯見民進黨並未充分催出基本盤,若黨的議題號召能力及動員力未能改進、也未能推出合適的人選,2022年地方選舉能否保住執政權頗可疑;至於四項同意明顯佔優勢的台北市更不用說,2022年重返執政的可能性更低。
而這樣的落差,又隱然與民進黨內部的「蔡英文—鄭文燦」路線、以及他們以外的其他路線相對應,蔡英文—鄭文燦較優容中華民國認同者與左派的路線,從本次公投的縣市別得票結果來看,並沒有產生足夠壓過泛藍勢力的穩固基本盤;中南部雲林以南的西部平原縣市、加上作為飛地的宜蘭,才是民進黨較穩固的基本盤所在。這樣的情況可能將會為未來民進黨的親左容華 vs.台灣本土路線之爭埋下伏筆。
一兩次選舉或公投的勝敗只是一時,固然敗方必須找出自己的敗因、並思考適當的改善方案,但勝方也不應該被勝利的表象所迷惑,反而應該檢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減少將來重蹈覆轍的可能性,並檢視未來是否有發生其他危機的可能性。希望中國國民黨在本次失敗後,能夠痛定思痛、不要繼續為中國作倀,而民進黨政府也切莫被此次的勝利衝昏頭,反而應該戒慎恐懼,並將讓台灣更加走向國際的相關措施,做出更妥善的規劃與實踐,才能不辜負本次公投多數票的付託。
作者 / 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