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往往不是維持彼此競爭的對手關係,而是想方設法消滅競爭,企業併購只是其中一種方式。
近日全聯宣布將收購台灣第二大量販店大潤發,引起許多人對於全聯擴張事業版圖的諸多好奇。許多新聞與評論都聚焦於全聯的獲利能力、產業佈局、經營策略,甚至有些已經開始猜測全聯的下一步將如何發展。其實企業併購在資本主義時代是常見之事。企業併購經常作為擴大市占、增強自我競爭力或是作為進入新市場的入場卷等等市場策略。不過,人們經常只注意到商業成功這一面向,因此大多數的研究與分析往往與商業與獲利模式、併購成效與佈局等相關,卻忽略了企業併購後可能對整體經濟與社會帶來的隱憂。
人們大多認為,資本主義仰賴於自由市場。亞當斯密(Adam Smith)形容市場有雙看不見的手,就是在形容市場秩序是透過自由競爭的方式調整。因此,我們可以推想,企業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會積極從產品、售價等相關支出與成本面向加強自己,在市場上贏得消費者青睞。不過,自由市場的想法在現實中並不一定為真,美國經濟學者強納森・坦伯(Jonathan Tepper)與丹尼絲・赫恩(Denise Hearn)近年出版的研究《競爭之死》(The Myth of Capitalsim)便搜集並分析美國各產業高度集中化的現象,指出資本主義存在追求高度壟斷的傾向。他們的研究甚至指出這種逃避競爭甚至消滅競爭的結果,往往造成產業創新被打壓、工資被壓低,甚至連帶影響政府監管,衍生更多社會不平等的現象。
資本主義往往不是維持彼此競爭的對手關係,而是想方設法消滅競爭,企業併購只是其中一種方式。這一種觀點可以從許多熱賣的商管書中看到,前些年相當熱賣的《藍海策略》其實所指的就是寡占或獨佔市場所具有的高獲利潛能。該書的主要想法,在於要人們避免深陷充滿競爭的「紅海」,轉而想辦法「開創」無人競爭或競爭稀少的「藍海」。總的來說,這些商業策略書籍,所追求的都跟經濟學課堂上的理想不同,在真實的市場中,人們不想要競爭,只想要獨佔。因此,資本主義的真諦並不在追求自由市場,而在追求壟斷市場。
不過,企業併購也並非一無可取。企業擴張市占可以取得更強的議價能力,也可能因為是液體擴大進而創新與加強自身的效率,這些都有助於降低企業營運的整體成本。如果降低成本的效益可以反映在企業內部與消費者身上,那麼對於社會、經濟以及消費者而言也會有所助益。本文希望提醒人們,在面對企業擴張版圖的議題時,除了看到商業成功的一面,也應該留意可能的隱憂。成功的商業策略故事通常都是人們趨之若鶩的話題,然而,如果我們從更大的脈絡下觀察,會發現其中也可能潛藏著隱憂,而這些隱憂很可能會影響你我以及社會。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