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貧窮原因,包含基本分類分配與機會的不平等、結構不平等。並非單純以個人角度能夠評斷為何導致貧窮。
近日一篇網路討論文章爆文,內容談到一名女網友看見社區內的七寶爸媽狂生小孩。而他們家的國中小朋友只能穿不合身且髒兮兮的衣服上學,感嘆為何窮還要生小孩,「政府難道不能讓她節育」。
令人遺憾的是,對貧窮偏見的類似文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共通點不外乎質疑濫用補助。舉凡文中的買零食、酒類,以及不時出現討論是否可以買新手機、新衣服等消費品的發文,都是先以清楚描述背景的敘事,再以浪費納稅錢與補助不公做為發文的主調。
如同文中提及「我是納稅人,我就不爽…」讓人想起「我有繳稅、我繳很多税」的起手式,通常在公務機關與民眾對話時出現,有為要求更多權利或單純質疑社會福利發放的情形。
除了典型出於相對剝奪感的不快「質疑為何你有,而自己沒有」。很多人對於社會扶助沒說出口,還有「我只想救值得幫助的人」。若到時發現他不值得幫助,批判力道將更為猛烈,例如:五寶爸爭議。如果為單純爭取權利則不難理解是,我有繳稅所以該得到更多服務。坦白說,多數時候仍不脫離有錢就是大爺的我國特殊文化。
殊不知,參考國稅局家戶申報所得資料會發現,前10%家戶貢獻80%稅收。普羅大眾繳稅貢獻佔比有限,甚至近幾年因政府調高免稅額度,超過半數的家戶,還能夠退稅。
回到社會福利發展的歷程,英國1601年的濟貧法,正是將貧民區分為值得幫助與不值得幫助。
現代國家不可能如此分類,社會學的貧窮原因,包含基本分類分配與機會的不平等、結構不平等。並非單純以個人角度能夠評斷為何導致貧窮。遑論剝奪其他人生育的價值選擇。再以寵物來做對比,想以貧窮決定生育。卻仍記得要洗白不是歧視,顯然認知自己說法可議。
至於提出「政府難道不能讓她節育」的荒繆問題。難道不知道政府強制節育只有戰爭時期才會發生。納粹針對所謂不良人口,以促進公共利益為名廣泛納入底層民眾、身障、窮人、遊民。平心而論,若真要以繳稅數額量化談社會貢獻與個人價值,恐怕比不完也比不起。
自認繳很多稅就如同與網路貼文中到處出現的低收戶一樣為都市傳說,聽過沒看過。低收戶在我國人口佔比約1.5%,不巧受到制度影響為全球貧窮人口統計比例最低的國家,究竟網友如何憑目測穿著儀態,得知他人具有補助資格。多數受補助民眾就是為避免標籤化,而不希望曝光,以免遭特別看待。
貧與富的形成涉及原因複雜,一律歸咎窮人,隱身其後的是貧窮文化和情境理論的刻板印象,忽視各種不平等與結構的交互作用,其實把社會問題簡單化。
作者 / 提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