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考試院宣布,高考要以英檢作為應考資格之後,總統蔡英文也在前日與全國兩百名高中生對談時,表示可用「英文檢測」取代「升學考試英文考科」想法。在一向以考試引導教學的台灣教育環境來說,此論調是憂過於喜。
小英總統的本意原想透過可隨時考多次考的統一檢測制度,替換一試定生死的英文科目考試(包括會考、學測和統測),提供多次機會,減輕學子壓力,兼促強化學習動能。可是總統似乎忘了,參加檢測並非免費,每報考一次,荷包就失血一次,而且一但改採民間檢測機制,屆時為求提高分數,勢必造成學生在學校英文課時不認真聽課,蜂擁群起攻讀坊間考古題型,家境好的可以花錢請家教上補習班,經濟弱勢只能賭考運,這樣豈不是害慘學校英語教育課程,也造成更大的貧富落差雙峰學習。
台灣努力邁向雙語國家,很多雙語政策如火如荼推動,引進外籍英語師資,培訓本土英語師資,鼓勵校園雙語化全美語教學活動…..在在希望提供學子優質語言學習環境,提升語言能力以接軌國際。但公務員考試選才和民間企業招考人才畢竟和學校推動基礎教育不一樣,前者偏專業能力,後者重基本學力,本質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除非學校教育改革進化,將英文課改為有修習學分,考試不採計學期成績,重語言,輕文法,讓英文課程擺脫考試枷鎖,落實日常溝通技巧,不拘泥於文法規則,讓學生擁有能說敢說的能力和自信,就像母語教學,順應生活需求。這樣以實際運用為導向的學習環境,才是邁向雙語社會國家的基石。
而在若此教育趨勢之下,將學校英文課區分成一般語言課程,分類科系進階課程,前者測溝通能力,後者測專業能力,此時再來推動英檢成績作為大考英語科入學考門檻磚,才不會剝奪那些無須採納英文考科分數學生的語言學習機會。
為了避免造成學子經濟壓力,英檢應該提供首次免費或優惠措施,所需經費由學校基金吸收,或由中央編列預算補助,讓學生不必為了報考費用勞心傷神,讓清貧子弟能憑實力出頭天,讓努力型學生多考多勤能補拙,也讓小英總統的「可以隨時考,可強化學習動能」教育願景變得更親民和能夠實現。
作者 / 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