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所以的觀眾會不會因此又直接倒果為因,認為馬卡道語在那時候就已經消失,馬卡道人都被漢化了。但其實劇情的歷史發生時期,應該還有很豐富的馬卡道語,只是隨著馬卡道人的生活圈中漢人不斷地大量地增加,彼此之間「互化」,再加上後來殖民政治局勢的催化,這種語言持續性流失,導致現在採集不全,所以戲劇中才會聽不到。
角色設定為馬卡道族阿水的吳慷仁,在前幾集當中,大多說著客語、閩南語和排灣語,但是卻沒說過幾句馬卡道語,令人覺得納悶他到底是不是馬卡道人?
首先劇中,阿水掌握水路貨運要衝之地,而且臣屬於排灣族。他們在瑯嶠政治權力應該不亞於閩客兩族。因為語言使用反應著彼此權力關係:權力關係差距懸殊,則權力大的通常不會說權力小的話;反之,權力小的就必須說權力大的話。其實,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可以從來台東南亞跨國勞動者,尤其照顧阿公阿嬤的看護工身上看見;他們大多都會說中文,但雇主會說東南語的幾希。因此,大家如果地位差不多,就會說彼此的話。所以,在水社、保力和柴城三者頻繁互動之下,也許,閩客兩族多少都會了解一些馬卡道語。
並且,從柴城閩南人與保力客家人都會聽對方的語言,但是都不說,表示語言的使用代表族群劃分的邊界。馬卡道人阿水,應該也會聽閩客,但主要是說自己的馬卡道語;但是,對排灣族則是說排灣語。再者,清國統治鬆散,並非如後來日本殖民政權和中華民國殖民政權採取壓迫和強制同化的政策以形成一個想像的國族,馬卡道人族應該仍會說屬於自己的語言。
然而,不明所以的觀眾會不會因此又直接倒果為因,認為馬卡道語在那時候就已經消失,馬卡道人都被漢化了。但其實劇情的歷史發生時期,應該還有很豐富的馬卡道語,只是隨著馬卡道人的生活圈中漢人不斷地大量地增加,彼此之間「互化」,再加上後來殖民政治局勢的催化,這種語言持續性流失,導致現在採集不全,所以戲劇中才會聽不到。
因此,我們在觀劇之時,反思台灣原有之平埔族群和原住民族群,以及後來的閩客華,以及晚近的新住民語言,才能再次體會到台灣語言的豐富性,以及保存它們的可貴。
作者 / 鄭百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