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發展基金,本身就是為觀光產業整體發展而設置…在疫情之前隨旅客人數逐年成長,至2019年累積餘額達113億元,到了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大量用於各種補助,幾乎全數用罄。今年是觀光發展基金成立22年來首度舉債,預估59億元。業者接受觀光發展基金的紓困,等到未來賺錢再回饋給觀光發展基金,這樣相當合理,也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精神。只可惜在民粹政治的氛圍下,政治人物害怕選票流失,無人提出這樣的主張。
今年5月以來爆發的這波疫情,到了現在,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逐漸受到控制,可是仍有許多產業受到嚴重衝擊,因為客人不上門,深陷在虧損的泥沼之中,因此政府紓困有如及時雨,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政府推出的紓困方案,以「現金補助」、「融資貸款」、「減輕稅費」三大方式為主,迄今已發放1,400億元,嘉惠逾1,300萬的個人及企業,而最新的紓困4.0方案,預算近2,600億元,紓困的力道不可謂不大。
然而「企業」與「政府」雙方的立場不同,對紓困的想法也不一樣。對企業而言,紓困是溺水者的浮木,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在危急關頭活命,只顧慮個別公司的短期利益。政府則不然,紓困不僅是提供浮木,更要找出溺水的原因,改善引發溺水的環境;換言之,除了保護個別公司免於倒閉,更要搶救勞工失業率、發展整體展業、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等考慮,全盤思考公共的長期利益。
因此,我們想提醒,政府的紓困不只是紓困而已,要有更細緻的思考,而非一視同仁的大撒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政府要把紓困順勢作為一項政策引導的工具,讓企業在接受紓困的同時,擔負起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
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國際趨勢,受到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的重視。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簡言之,企業不分規模大小,不只為股東賺錢,還要兼顧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權益,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國家與自然環境等,追求企業的永續發展。因為政府的紓困經費來自全體納稅人的稅金,所以在推動紓困的同時,也是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時刻,更具說服力。
以夜市與小吃店為例,大部分的業者平時忙著賺錢,很少考慮產業升級的問題,甚至抗拒政府的輔導措施。許多小店小攤開了多少年,就原地踏步多少年。有些夜市與老店,雖然小吃美味誘人,但是環境髒亂數十年如一日,將環保成本外部化,消費者有如在第三世界國家用餐的感受。近年出國旅遊人數增加,大家見多識廣,也愈加不能忍受。
因此,政府對這些業者紓困的同時,也應該要求改善環境衛生,以及建置數位支付、英文標示等基礎設施,以便利未來的消費者,甚至是外國觀光客。畢竟業者為了爭取紓困,沒有理由反對這些改善本身服務品質、對其未來有利的配套措施。
至於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待疫情平緩後恢復獲利,可考慮加徵一定比例的回饋金,用於所屬產業的振興。譬如交通部觀光局的「觀光發展基金」,就是一個好例子:讓觀光業者除了原本的稅收以外,未來如果有盈餘,提撥一定金額挹注給觀光發展基金專款專用。
因為觀光發展基金,本身就是為觀光產業整體發展而設置,用途為國際宣傳、地方政府大型活動行銷推廣、觀光設施興建維護等。這個基金的主要收入是旅客出境所繳的機場服務費,在疫情之前隨旅客人數逐年成長,至2019年累積餘額達113億元,到了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大量用於各種補助,幾乎全數用罄。今年是觀光發展基金成立22年來首度舉債,預估59億元。
業者接受觀光發展基金的紓困,等到未來賺錢再回饋給觀光發展基金,這樣相當合理,也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精神。只可惜在民粹政治的氛圍下,政治人物害怕選票流失,無人提出這樣的主張。
如果台灣社會對上述作法尚無共識,也應該在把政府紓困與企業社會責任綁定在一起,由申請紓困的企業自行提出CSR計畫,經政府審核後用以回饋社會,讓企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形成經濟資源的正向循環。另外,這樣還有一個優點,因為企業社會責任勢必墊高經營成本,避免不斷紓困的結果,養出只會依賴政府扶持、沒有競爭力的巨嬰企業。
作者 / 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