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與立陶宛等波海三國為代表的新歐洲國家與台灣有相近的現代史經歷,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與發展各種互惠共同利益的可能性,是台灣開展歐洲外交的新契機,台灣與新歐洲各國間如何將善的循環轉化為長久夥伴的穩固關係,是未來必須持續努力的課題。
作為1990年前後才擺脫共產主義枷鎖、重回歐洲大家庭的「新歐洲」國家中的區域大國,先前傳出波蘭政府有意援台疫苗一案,經過一段時間研議後,終於在9月初重新浮上檯面並旋即成為現實,最後波蘭政府決定撥出40萬劑AZ疫苗援台,且疫苗已於9月5日早上6時許運抵桃園國際機場。在此筆者謹以台灣人一員的身份,向波蘭與其政府表達筆者個人最高的謝意。
誠如波蘭政府官網的援台疫苗聲明所說,讓波蘭政府作出決定的直接原因是台灣在去年波蘭疫情正延燒時,及時提供該國以口罩及防護衣等有迫切需求的防疫物資,這也顯示台灣在先前所種下的善因再一次的成為善的循環的原動力,不過,如何進一步深化台灣與波蘭、立陶宛、捷克及斯洛伐克等新歐洲國家之間因善的循環所出現的外交新契機,則是接下來台灣不分政府與民間都該思考的課題,筆者認為比較雙方的歷史經驗異同、探尋台灣可資學習之處是其中一個切入點。
筆者認為,波蘭歷史最值得台灣人借鏡效法的地方之一,是波蘭人追求復國與掙脫枷鎖所展現的耐性、勇氣與毅力。
自1795年原本叱吒東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因普奧俄三國第三次瓜分波蘭而滅亡後,波蘭愛國仁人志士仍繼續尋求復國,最後在一次大戰後的1918年得償所望、進入第二共和國時代。但波蘭第二共和國卻也並非一帆風順,復國後1919年初與當時的蘇維埃俄國間發生為時2年的波蘇戰爭,波蘭國軍在1920年8月的維斯杜拉河會戰中成功挫敗蘇俄紅軍最後一波大攻勢,不僅保護新生波蘭國家的獨立,更阻遏蘇俄紅軍西進赤化全歐洲的野心。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爆發於德國入侵波蘭之役,德蘇兩國在開戰前簽訂密約、致使波蘭第二共和國不幸淪亡並遭瓜分,但不僅波蘭流亡政府轉移到倫敦繼續指揮海外波軍部隊抗戰、國內也組成「波蘭地下國」持續進行抵抗運動,後者並在1944年8月發動華沙起義、以期在蘇聯紅軍進入華沙前先行光復首都,但不幸因西側盟國未能有效援助、加上蘇聯紅軍暫停進軍見死不救與而敗於納粹德國之手。
二戰結束後,雖然波蘭一度進入蘇聯扶植的當地共黨「統一工人黨」統治時期,期間波共偽政權不僅秘密警察持續鎮壓屠戮仍聽命於倫敦流亡政府的愛國志士,更在1956年及1970年等期間多度鎮壓波茲南等地的反共示威,但波蘭人反抗精神不死,1980年代興起的團結工聯運動最後在1989年成功將波共偽政權逼上談判桌召開「圓桌會議」、啟動民主化進程,最後建立現代波蘭的第三共和國體制。
雖然台灣歷史中也有過不遜於華沙戰役的壯烈事蹟,但相較於目前仍然在形成中、且尚未與中華民國徹底割離的台灣國家與其認同,一代代的波蘭人知道自己的國家是什麼、願意為國家的重獲獨立與個人自由而努力奮戰,最後才有今天的波蘭,這是台灣人值得學習效法的地方。
另外,波蘭在民族—國族的記憶保存與轉型正義方面,雖然仍有未盡完美之處,但「國家記憶研究院」的設置與除垢法的制定施行,也有頗多地方值得台灣人效法借鑒,但因篇幅所限,在此暫時割愛。
筆者認為,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與立陶宛等波海三國為代表的新歐洲國家與台灣有相近的現代史經歷,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與發展各種互惠共同利益的可能性,是台灣開展歐洲外交的新契機,台灣與新歐洲各國間如何將善的循環轉化為長久夥伴的穩固關係,是未來必須持續努力的課題。
作者 / 吳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