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該去思考如何引進市場資源,鼓勵企業成立球隊,或將認養運動員作為社會企業責任的一部分,來將培訓成本分散。再者,則是建立運動員的社會保險制度,讓選手無後顧之憂。最後,則是推廣全民運動及全民觀看運動賽事,甚至可以結合博弈產業、影視娛樂產業,來增加體育的外部效果,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僅是砸錢式的培訓,不僅沒有效率,還會排擠到政府其他預算。
台灣在本屆東京奧運拿下12面獎牌,是歷年來表現最好的一次,這樣的成績引起大眾重新關注到體育發展。許多政治人物紛紛要求提高奧運獎金,甚至是將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這些方式並非不可行,但對體育競爭力有幫助嗎?政府有能力長期金援選手培訓嗎?
東京奧運台灣獎牌數史上新高。 圖片來源:每日娛樂大小事
台灣的奧運獎金跟其他國家相比,可說是前所未有的高。但缺乏對運動員的培訓、生涯的保障,再高的獎金也是虛幻的,看的到拿不到。畢竟要投入奧運比賽,等於是把人生的前半段完全投入練習之中,如果沒有穩定的收益,即便是運動天才也不敢貿然投入其中。
更別說是漫無目的的將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在升格的過程中,恐怕大部分對預算都是用在行政開銷、人事成本,對於選手的幫助有限。除非政府有明確的目標,且需要跨部門合作。例如希望將體育與藝術表演結合,推廣類似體表會的商演,幫助選手創造後續收益,來支持選手的參賽與生活費用。否則升格並沒有太多實質意義。
雖然這次政府就是透過黃金計畫,斥資12億元來加強培訓有潛力奪牌的選手,也確實獲得不錯的成績。但後續要如何吸引更多人參與體育活動、有效的網羅體育人才,並進行長期培訓,避免選手的世代遞補出現斷層。這每一個環境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不太可能單靠政府的預算。
政府應該去思考如何引進市場資源,鼓勵企業成立球隊,或將認養運動員作為社會企業責任的一部分,來將培訓成本分散。再者,則是建立運動員的社會保險制度,讓選手無後顧之憂。最後,則是推廣全民運動及全民觀看運動賽事,甚至可以結合博弈產業、影視娛樂產業,來增加體育的外部效果,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僅是砸錢式的培訓,不僅沒有效率,還會排擠到政府其他預算。將體育市場化,不僅能減少政府支出,還能創造更多產業收益。好的政策引導該是讓政府扮演輔助性的角色,利用市場的力量將台灣體育發揚光大。
作者 / 楊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