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關乎自己的生死,要理智選擇並不容易,遑論訊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對疫苗期望、施打的動機隨時改變。只以科學數字,多數民眾或許能理解,但不一定能認同、感受。特別是馬上要施打的高齡族群,看到新聞中與自己年齡相仿,屬性與自己相似的人不明原因死亡,必定會擔心。…最後恐怕還是回歸「施打後死亡或染疫後死亡」兩者恐懼的拔河,早晚都會選擇施打疫苗。
全台各縣市陸續傳出高齡長輩打完AZ疫苗後返家猝死案例。雖然仍無法證實與施打疫苗有關,但頻傳施打後猝死的消息,影響疫苗施打意願,高風險族群觀望態度則更加濃厚,或乾脆等待其他廠牌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群體免疫、施打士氣的下降,指揮中心以每日數字告訴憂心民眾,即使未施打疫苗「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亦即,施打後猝逝並不一定與疫苗有因果關係,而且本來就有生老病死。
指揮中心的說法,自然是企圖以理性觀點出發,告訴民眾自然死亡的數字,所在多有。卻是忽略多數人決策方式,不見得奠基於理性上,反而偏向飄忽不定的特殊情感。而拒絕施打疫苗,明顯出自於對死亡的恐懼。
單純衡量施打利弊的背後,看似只要比較猝逝案例與七十五歲以上老人染疫致死率近22%,就能做出正確選擇。
實際上關乎自己的生死,要理智選擇並不容易,遑論訊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對疫苗期望、施打的動機隨時改變。只以科學數字,多數民眾或許能理解,但不一定能認同、感受。特別是馬上要施打的高齡族群,看到新聞中與自己年齡相仿,屬性與自己相似的人不明原因死亡,必定會擔心。
史達林的名言,「一個人的死是悲劇,ㄧ百萬個人的死是統計」。訴諸數字的問題在於,人類對數字較無感覺。直白說,哪怕只要有一人會因此死亡,且恐懼非來自遙遠的國度,就越能夠感同身受引起共鳴。
此外,新聞多會加以描述故事背後的情境,用來使閱聽者腦海中形塑畫面,達到印象深刻的效果。舉凡發生在毫無預警日常生活中,午睡後叫不醒、頭痛後突然無呼吸、早上好好的下午就走了等等,也會加重民眾憂慮。
拒打或緩打的民眾,也並非不了解施打疫苗的用意,過去一再宣導所謂,國家施打比例高低。不僅關乎個人健康保護力,更關係整個群體的免疫力形成,以及重度傳染下可能面臨醫療系統、社會體系的崩潰隱患。
相信大家都可理解集體防疫的重要。只是需要時間消化無謂的恐懼。而最後恐怕還是回歸「施打後死亡或染疫後死亡」兩者恐懼的拔河,早晚都會選擇施打疫苗。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