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做為推動轉型正義的三軍統帥,固然不宜以直接下令的方式,要求國防部處置銅像,但完全保持緘默,任由促轉會與國防部對立,只會坐實無心推動轉型正義之譏。
關於威權象徵的處理,促轉會成立已經三年,從統計數字來看的確是差強人意,在執行這項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似乎難解的困境,這種困境一方面來自於促轉條例的立法授權不夠強,使得對於威權象徵之處置,不論是處置的方式或是時程,幾乎必須仰賴機關的善意。
困境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促轉會採取的路徑,是一種近乎私下協調的方式,好處當然是可以讓一些本來不想處理的機關,可以在不用大張旗鼓的情況下,默默處置銅像,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社會欠缺更多的討論與思辯,也讓態度較為堅決的機關有更多的空間「抗拒」處置。
「抗拒」的代表首推國防部,轄下兩蔣銅像159座至今並未移除任何一座,最近國防部搬出兩點理由,第一點是兩蔣是國軍步入現代化與國家化的重要領導者,基於尊重歷史及飲水思源,盼採取多元方式處理,而非僅有拆除選項。第二點則是對於促轉條例「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中的「公共建築或場所」的定義,認為應該是指「供不特定多數人共同使用、集合並得以出入之場所」,但營區為官兵專屬駐訓場域,與條例定義不符。
第一點涉及對於歷史詮釋面向的偏頗,第二點則是明顯曲解促轉條例的立法精神,更何況國防部並非促轉條例的主管機關,有權解釋者應該為促轉會。
若查詢促轉會建置的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可以查到不少發生在軍中的政治案件,若查詢政治案件的決策過程,就會發現,決策者幾乎都是軍人,參軍長、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警備總部總司令等都參與了一次又一次的審判,而這些審判多數已被立法撤銷,審判之不法與不當已是不爭的事實。若說要「尊重歷史」就不宜只看到一個面向,這樣就會像中正紀念堂那樣,只會展示蔣中正的「豐功偉業」。國防部若真要國人「尊重歷史」,應該要直視白色恐怖的歷史。
蔡英文做為推動轉型正義的三軍統帥,固然不宜以直接下令的方式,要求國防部處置銅像,但完全保持緘默,任由促轉會與國防部對立,只會坐實無心推動轉型正義之譏。
作者 / 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