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的話說得很美好,面試校系的教授群支持嗎?如果真是如此,高中生、家長們應該會額手稱慶,如釋重負。活動的反思與轉變重於一切,…大家再也不用花費高額費用去擠破頭參加寒暑假的大學營隊,更不用壓縮自己的休閒時間、花著大把金錢去補習才藝,…可以明文規定讓全國高中生、家長與大學校系教授們共同遵守嗎?只要清楚規範,訂出評分標準,專家學者最討厭的備審資料亂象一定可以大幅改善,美好的反思與轉變將降臨全國高中生身上。
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放榜後,每位高三生莫不全力製作精美的備審資料,力求內外皆備,羅列高中階段所有豐功偉業,期待贏得面試校系教授的青睞。親戚的孩子就讀高三,不解地問我,備審資料的評分標準是甚麼,到底誰說了算?
親戚的孩子說著,他們的導師幫忙審閱備審資料,覺得學生們寫了太多的才藝,參加太多的大學營隊,但是,太發散了,沒有每一項和面試科系所需要的能力相搭配。可是,專家學者不是鼓勵孩子多元探索嗎?哪個孩子可以有相當的把握確信自己學習的才藝活動或是參與的營隊可以與將要面試的科系相契合?
如果孩子專門參加某一特定領域的活動,面試的校系教授們會不會又覺得孩子太「偏食」,不夠多元、跨領域?如果孩子多元探索,參加不同領域的活動,又要被面試的校系教授們嫌棄孩子不夠專精?
每位專家學者、每位審閱備審資料的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見,正因為沒有一致的評分標準,錄取與否沒人可以質疑,也就造成各說各話,孩子聽誰的話都不是。
有人認為備審資料的活動要高度相關大學面試的科系,才能襯托出孩子堅定志趣的選擇,也就造就大學熱門科系的營隊一位難求,一推出就秒殺,有錢也搶不到。也有專家學者們美好地說著,不需要把「備審資料」等同於「升學工具」,「用學習的資料說故事」,好好寫著自己的成長反思與心境轉變,就是一份好的備審資料。明明是升學評分項目的「備審資料」,專家學者要孩子們談笑風聲、豁達自得,這樣的思維明顯離真實社會現況太遙遠,更是典型的不食人間煙火。
專家學者的話說得很美好,面試校系的教授群支持嗎?如果真是如此,高中生、家長們應該會額手稱慶,如釋重負。活動的反思與轉變重於一切,不用華麗的履歷表,大家再也不用花費高額費用去擠破頭參加寒暑假的大學營隊,更不用壓縮自己的休閒時間、花著大把金錢去補習才藝,這樣的政策誰不支持,可以明文規定讓全國高中生、家長與大學校系教授們共同遵守嗎?
只要清楚規範,訂出評分標準,專家學者最討厭的備審資料亂象一定可以大幅改善,美好的反思與轉變將降臨全國高中生身上。
作者 / 宜和蓒(國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