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以政治凌駕一切之統戰手段,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問」極有可能是北京登局為避免未來措施持續受負面解讀,被迫先行所設的保險機制,一方面倡導兩岸經貿交流對台灣有利,另一方面卻將無法實行的原因歸咎於台灣執政黨的阻攔。實際上,對於早以習慣民主、自由、開放之台灣人而言,會重新審視自身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機運與風險,在民主政治與獨裁政體之間,思索人生職涯發展與安身立命的最佳判斷。
中國國台辦旗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於今年3月下旬陸續發布「兩岸經濟合作系列答問」(簡稱:答問)等一系列文章,細數兩岸經濟合作出發點為肇始,陸續探討經濟合作現狀、雙方受益層面、中方支持合作原因、雙邊合作障礙及十四五合作前景等議題。中國媒體與台灣親中輿論,普遍將「答問」視為對台讓利政策,然筆者認為這只是冷飯熱炒,且加熱但不加菜。
營造太陽與北風的印象:共產黨是溫暖的太陽,民進黨是寒冷的北風
中國自1979年宣布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兩岸貿易總額累計3.1兆美元,且近30年台商投資金額累積704.3億美元。中國迄已設立4個海峽產業合作區、28個台農創業園、76個兩岸青創基地,並推出多項惠台利民政策,希冀加深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甚至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及將新基建作為重要的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包括5G、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亦會將台商納入新基建的範圍內。
基於政治統戰的需要,北京當局認為經濟深度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亦展現北京當局對臺政策之主動性。然而,國台辦卻提及兩岸經濟合作障礙,在於台灣當局未能落實「九二共識」致使協商機制停擺,加以認定台灣方面欲與中國經濟脫鉤,北京當局企圖營造對台政策的誠意正如「暖陽」,而台灣當局的恐嚇和限制宛如「北風」。特別是2016年台灣發生因民選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北京當局對台灣內部漸增朝向獨立政治氣氛感到焦慮。
北京當局企圖鞏固當地台商布局並整合進入雙循環,呼應融台政策,並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進行宣傳,並以中國內部社群與通訊軟體為主要傳播平台,並以涉台系統單位以建立與當地台灣人活動之微信群及好友圈,並從台人反映來蒐集、刺探台灣民情。不過,此類報導或資訊較少見報於台灣主流媒體,顯示在台企業並非主要客群,將兩岸經貿交流不暢歸咎於台灣的執政黨,凸顯台灣執政黨以政治意識形態治國,而非以人民福祉治國。
台灣人必須瞭解統戰政策與惠台措施的缺陷
針對此次國台辦發佈「答問」系列文章,筆者建議在中國打拼的台商、台幹、台人應當有下列三點判斷:
第一,強化在中國的台商與「十四五」規劃及「雙循環」的連結,進一步將其吸納入中國經濟體系。事實上,台資企業赴中國投資30年來建立的供應鏈相當完整,在當前美、中經濟逐漸脫鉤下,北京當局意欲減緩台資企業「去中國化」步驟,減少中國GDP經濟成長之衝擊。
第二,企圖營造長期在中國台商、台胞之支持中方且鞏固惠台政策的效果,特別在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之後,台資企業出現鮭魚返鄉投資、台幹選擇返鄉工作的現象下,北京當局唯恐過去統戰政策及惠台措施所累積的效果功虧一簣。
第三,造成在中國台商、台幹、台人的政治忠誠分裂,展現對中方忠誠有胡蘿蔔之紅利效應,但倘若對中方不忠誠勢必會祭出棍棒之懲罰手段,迫使台人若要在中國市場生存必須遵守北京當局所設定之政治規範。尤甚,台資企業以法人名義在中國市場的經營,勢必會面臨被鎖定於當地市場之風險,不利於企業長期永續經營和國際化的策略選擇。
須思索民主政治與獨裁政體對安身立命的判斷
最後,北京當局以政治凌駕一切之統戰手段,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問」極有可能是北京登局為避免未來措施持續受負面解讀,被迫先行所設的保險機制,一方面倡導兩岸經貿交流對台灣有利,另一方面卻將無法實行的原因歸咎於台灣執政黨的阻攔。實際上,對於早以習慣民主、自由、開放之台灣人而言,會重新審視自身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機運與風險,在民主政治與獨裁政體之間,思索人生職涯發展與安身立命的最佳判斷。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