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果在努力研發和改良下,產期調節和品種改良都有顯著成果。如果政府可以多支持與鼓勵台灣水果多元化發展,推動水果加工產業鏈,如水果茶、水果乾、水果罐頭、水果中藥材等,不但可以彌補生鮮產品易受檢疫規範箝制缺失,還能延長銷售時間與宣揚台式飲食文化。相信打開更多更廣的行銷空間,會比灑錢政策或請阿兵哥、學校午餐幫忙多吃鳳梨,來得更實際有效。
中國大陸無預警單方面宣布,從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蔡政府除了譴責中國有違國際貿易正常規範,也將動用十億預算行銷逾四萬公噸無法銷往大陸的鳳梨。
若說中國此舉完全沒有政治因素,無人相信,但先撇開敏感兩岸議題,政府是否該正視將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危機?這次是鳳梨,那下次呢?如果不積極拓展外銷輸出國版圖及其他行銷管道,我們能有幾個十億可以拿來補貼?
台灣有水果王國的美譽,高品質和多樣化,讓外國人對台灣水果讚不絕口。只是台灣農產品外銷太過於依賴中國市場,距離近、運輸快,加上消費人口多,都是中國成為我國農產品最大輸出國的原因。依據農委會統計,近三年來外銷到中國最多的鳳梨、鳳梨釋迦、蓮霧,有高達九成五以上的出口比例,雖然賣得快賣得好,但是面對中國不按牌理出牌的態勢,風險也相對高。
以前兩岸關係還沒那麼緊繃,很多事情尚能輕輕帶過,現在局勢嚴峻詭譎,小問題也可能被放大檢視,這次鳳梨被中國以有病蟲害為由而禁止輸入,是不是經貿制裁,不言而喻。鳳梨產季正要開始,突遭封殺,對農民的打擊自是不小,農委會緊急啟動因應措施,也呼籲國人多加消費,以保障農民權益及降低農產損失,皆是救急。長遠來看,唯有強化輸出檢疫措施、拓展出口中國以外市場、改善缺乏冷鏈技術及擴大推動加工利用等方式,才能扭轉被人掐著脖子走的劣勢。
以南韓為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各國經濟景氣低迷,但韓國2020年農產品食品出口卻創新高,韓式泡菜、水果風味泡麵、韓式辣椒醬、辣炒年糕等加工食品更創逆勢成長佳績。因應全球素食文化興起,韓國廠商致力研發專供素食者享用的泡菜引領風騷;努力迎合在地人喜好,韓國龍蝦口味和水果風味泡麵成功打開美國市場。
台灣美食和農業技術相較韓國,毫不遜色,而且台灣培育不少農業專家,台灣水果在努力研發和改良下,產期調節和品種改良都有顯著成果。如果政府可以多支持與鼓勵台灣水果多元化發展,推動水果加工產業鏈,如水果茶、水果乾、水果罐頭、水果中藥材等,不但可以彌補生鮮產品易受檢疫規範箝制缺失,還能延長銷售時間與宣揚台式飲食文化。相信打開更多更廣的行銷空間,會比灑錢政策或請阿兵哥、學校午餐幫忙多吃鳳梨,來得更實際有效。
作者 / 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