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尊重立場不同的人、立場不完全相同的人、尚未有立場的人,讓他們假以時日成為我們的盟友,或者變成不積極反對的力量,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但這個妥協不是價值的妥協,而是人與人相處的妥協。
1124高牆的形成,在「1124高牆如何形成?進步價值成為負擔?」一篇中有大致提到,本篇要談的是我們如何跨越1124高牆,行文的開頭,筆者所使用的台派/公民社會/民進黨支持者,或許不是同一個人,但都泛指不想要中國國民黨執政,欲求讓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公民,在總統選舉意向上,幾乎都支持蔡英文的社會公民。
在這裡,筆者提供的都是針對一般群眾的建議,如果你本身是意見領袖、網紅、Youtuber、受經地位較高者,自然有更不同的倡議方法,因為人們本來或多或少就會聽你講話,不過不一定會分享自身想法給你。
先從自身成為他人信任的資訊來源開始
筆者過去在倡議議題時,一開始認為周遭的人都是「白痴」、「低能兒」,不時對他們做出酸言酸語的舉動,甚至鄙視他們的言論與立場,以至於在倡議初期,沒有人要與筆者討論任何議題,而這成為一個惡性的循環,當沒有人聆聽、理解筆者的立場,筆者就會變本加厲認為「大家因為太低能所以不理我」,最終原本想對外的議題倡議變成喃喃自語。
在之後的一兩年,筆者不單純談議題,而是先廣結善緣、參加活動、談議題有分寸,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也慢慢認為筆者「是一個可以溝通的人」,逐漸地他們便會與筆者請教如台灣獨立運動、廢除死刑等議題。
成為他人信任的資訊來源,人們才會開始表達他的想法,並且願意跟你討論,如果沒有辦法建立這樣的基礎,通常都只是你在單方面傳遞資訊。
溝通重聆聽,是討論而不是辯論
當人們願意與你分享想法時,代表人們在這個事件上有了討論的動機,如果有了動機,我們就要去回應這個動機,記住,動機是稍縱即逝的,也許他過了今天就沒有想跟你聊這個議題了,因此必須好好把握,筆者通常都從:「那你怎麼想?」「我看了OOO ,他有XXX的想法,你怎麼看?」開始,引導對方講出更多的想法,是討論中重要的環節。
而討論,是彼此意見的交流,不要貼標籤也不用攻擊對方的立場,即便對方試圖攻擊你的立場,假使你的身心狀況可以負擔,也可以忽略對方的攻擊,繼續與他討論,比如:「你剛剛所說的OO與XX,我沒有很理解,你可以多解釋嗎?」,不用做到辯論,不要想要講贏對方,只要清楚的、有條理地呈現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即可。
對方沒有當下理解也無妨,有時改變不會在對話的那個瞬間。
參與活動,加入組織:為了與人連結
如果你的工作與生活,讓你沒辦法認識新的朋友,你可以從在地開始,尋找關心在地及關心某個議題的組織,去參與他的活動,首先你會認識也許在這個議題上有同樣價值觀的夥伴,接著你也同樣會認識到跟你在不同議題上有相同或者不同價值觀的夥伴,試想,如果你是一個台獨運動的倡議者,你去參加一個環境議題的講座,在場都是環境議題的支持者,但都會是台獨運動的支持者嗎?這並不一定,因此參與任何一個活動,都是與人連結的開始。
重複上面累積信任、聆聽、討論的方法,讓不同議題的支持者逐漸成為彼此的結盟,開始將社會關懷從A議題移轉到B議題,讓B議題也開始支持A議題,此時,你就開始慢慢累積你的信任與相關議題的支持度了!當你想要在地方做一件事情:如發傳單,你開始有了夥伴。
接著,你可以選擇加入某一個組織,跟隨某一個組織在社會中實踐,不管是當志工或者真的當上幹部,都是可以從組織實踐理念、從組織接觸人群的一個方法,你與人的連結將越來越多,你累積你的信任與議題的支持度,並且,你有組織與夥伴,開始可以做除了發傳單以外的更多事情。
跨越1124高牆的方法,就是比氣長的實踐
很多人追求速成,就像投資一樣,追求不需要本金又要快速獲利的方式,常常在沒有技術運氣又不好的狀況下賠了一屁股,跨越1124高牆這件事情也是,不要急著想要跳得比他高、飛得比他高,或者要直接正面衝撞,因為一般人通常都沒有這種方法,但我們可以慢慢鑿壁、慢慢堆疊,慢慢蓋屬於我們自己的建築。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們如何尊重立場不同的人、立場不完全相同的人、尚未有立場的人,讓他們假以時日成為我們的盟友,或者變成不積極反對的力量,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但這個妥協不是價值的妥協,而是人與人相處的妥協,你跟自己相處這麼久,都不一定了解自己的想法,又怎麼了解一個見面不久的人的想法呢?
花一些時間吧!從建立信任開始,也許對方並沒有像你想的那麼糟糕,少一個對立的人,就是多一個朋友。
作者 / JLI
延伸閱讀:
前篇—1124高牆如何形成?進步價值成為負擔?(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