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田水利會的第一線工作人員,不論晴天、雨天,都是全天候提供服務,幾乎很少間斷過,但現在水利會已改制為公務員制之公務機關,除了發包之外,還能夠可以如同過去水利會提供一樣的服務嗎?還能夠全天候服務不間斷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怎麼維持固有水利會的「膠鞋精神」,同時又可以揉合新制的「皮鞋風度」,與農民維持緊密關係,這是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行政院豈能不慎乎?
農田水利法在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農田水利會已在十月一日改制為公務機關。但是,新制將近一個月後,有些問題或疑問也逐漸浮上檯面,也就是:將農田水利會的委員制改為公務員制,多數農民與一般民眾的質疑是:究竟,水利會新制會是「穿辦公皮鞋」?或仍然「穿農用膠鞋」?
事實上,很多農田水利會的第一線工作人員,不論晴天、雨天,都是全天候提供服務,幾乎很少間斷過,但現在水利會已改制為公務員制之公務機關,除了發包之外,還能夠可以如同過去水利會提供一樣的服務嗎?還能夠全天候服務不間斷嗎?
再者,未改制前的原有基層員工最在乎、最擔心的事是什麼?就是在新制公務體系裡,原有的工作權與福利,是不是至少可以能夠「維持現狀」?到底改制後的工作權與福利保障,對於原有的基層員工而言,會是「鐵飯碗」?或是會「丟飯碗」?
例如:許多工作站、第一線掌水工都是約聘人員。改制後政府會不會縮編?若縮編的話,這些人要何去何從?這些人的飯碗還會在嗎?
重要的是:在改制後有個「水利事務諮議會」,相較過去水利會的成員,委員「被消失」了、農民「被限縮了」,而且過去基層農民們可以「直接」、「實際」、「24小時隨時」地向水利委員會的代表「反映」;現在,卻是水利事務諮議會採「定期開會」來解決農民的反映與需求,會不會流於形式?
也就是,不僅這個「水利事務諮議會」的開會內容範圍被「設限」在「事務性議題」,顧名思義「諮議」就是「不具決策力」、「不具執行力」,能夠起得了解決問題的作用嗎?
此外,另一項基層農民擔心的是:農用水源的調配權,改制後的水利署能不能夠「完全掌握調配權」?請問院長:水利署是「調配者」還是「被協調者」?未來,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會不會變成了「農委會農田縮水署」?會不會「部會侏儒化」?
例如:很多基層農民都會擔心:改制後的農委會農田縮水署,能不能抵擋政府其他部會的工業用水需求?農民用水可不可以「農用優先」?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怎麼維持固有水利會的「膠鞋精神」,同時又可以揉合新制的「皮鞋風度」,與農民維持緊密關係,這是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行政院豈能不慎乎?
作者 / 孫聖育(作者現為資深國會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