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繁榮網絡預視每一經濟體都能透過資源創新、成員合作,並在可靠的地緣經濟夥伴關係建立一致且公平的國際架構,台灣方能擺脫長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台灣在因應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之際,應當思索由價值共享的國家、企業組織與公民社會組成,其所有經濟合作領域在一套可靠的原則下進行,並奠基於穩固的夥伴關係,進而促成共同的繁榮願景。
COVID-19疫情常態化一詞,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影響,而疫情影響導致供應鏈一度出現斷鏈危機,加上美中科技戰增溫,考驗著各國政府及跨國企業對產業鏈的管控能力。現今美國、日本及歐盟等主要國家政府以及跨國企業對於全球供應鏈佈局的考量因素已不只局限於成本與市場因素,更包含透過供應鏈回流、分散等方式,提升供應鏈穩定及安全,台灣實則在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中受惠。
COVID-19疫情常態化將使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
為了因應及減緩COVID-19疫情的蔓延,各國皆積極投入疫苗研發。然而,中國防疫專家張文宏卻撰文指出:疫苗只能幫助控制疫情,卻無法替代防疫工作,從醫衛角度而言,預期未來數年須保持常態化防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提醒,疫苗是全球對抗疫情的重要工具,但它無法結束疫情大流行。COVID-19對於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衝擊是全面性,且對於全球經濟影響將會持續更久,疫情常態化將促使各國要有對抗長期經濟低迷及重組供應鏈的準備。
與此同時,有鑑於COVID-19疫情危機與近期全球性的經濟格局及科技變化需求,日本亦於109年提出「供應鏈彈性倡議」(SCRI),並與印度和澳洲共同尋求建立更具有韌性的供應鏈,以應對中國的主導地位。日方針對SCRI提出了兩個主要目標,首先為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使印太地區成為強大的經濟動力;其次為在夥伴國家之間的供應鏈中建立互補關係。日本指出SCRI將以東協及印度作為關鍵合作夥伴。
自川普政府上台以來,大幅調整對中國的政策態度,並把中國視為首要戰略競爭者。美中雙方相繼挑起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美國與中國自2018年夏季以來深陷貿易戰,已對彼此數千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使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貿易戰持續衍生出經濟戰、科技戰,造成亞太地區地緣政治對抗關係的風險之中。於此同時,美中雙方在軍事、科技等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國際輿論形容兩國已陷入新冷戰態勢,衝擊國際關係的地緣政治結構。
COVID-19疫情讓美中關係更陷入進一步的對抗
美國自2018年起又開始推動「印太戰略」(Indo Pacific Strategy),並包含促進共榮(經濟面)、捍衛良善治理與公民社會(治理面)及確保和平安全的區域秩序等三大面向,並將與「志同道合」之夥伴國家共同推動,回應中國崛起之威脅。為避免COVID-19疫情對全球供應鏈與經濟的嚴重衝擊類似事件發生,美國政府正設法降低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其中最核心的政策之一即「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 EPN)之推動,以重整跨國供應鏈。
美國國務卿Mike Pompeo公開表示美國政府正與澳洲、印度、日本、紐西蘭、韓國與越南合作,試圖在COVID-19疫情期間及未來共同合作以推進全球經濟,同時重視既有跨國供應鏈的「重組」(restructure),以避免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再次發生;此即「經濟繁榮網絡」與「可信任聯盟」的政策願景,旨在解決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之問題,以避免疫情爆發後全球供應鏈失序的現象再次發生。
台灣積極加入經濟繁榮網絡之契機
負責經濟成長與環境事務的美國國務次卿Keith Krach(卡拉奇)進一步說明「」的內容,包含:經濟繁榮網絡所奠基的原則,是誠實、可課責、透明、互惠、法治、尊重財產、尊重國家主權、尊重基本人權。職此,台灣在因應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之際,應當思索由價值共享的國家、企業組織與公民社會組成,其所有經濟合作領域在一套可靠的原則下進行,並奠基於穩固的夥伴關係,進而促成共同的繁榮願景。
經濟繁榮網絡預視每一經濟體都能透過資源創新、成員合作,並在可靠的地緣經濟夥伴關係建立一致且公平的國際架構,台灣方能擺脫長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