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有三個國家以上核准,大概已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了。更何況,還有CODEX的國際貿易規範。除非發現有種族上的體質差異,否則,小國根本不必浪費時間、精力,去重覆上述國家的流程。這是做小國的好處。要靠科學和理性的証據、分析來獲得可接受的結論;接下來,如何吃?應依基本的利、弊(風險)及實務性,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法,供消費者參考;至於,要不要吃?那就是消費者個人的判斷和個人的自由選擇了。
紛擾多年的美豬、美牛萊克多巴胺的爭議,終於在蔡英文總統宣示,遵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要求的標準,定於明年一月一日開放進口。CODEX的標準,是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合組的共同委員會從2004年開始進行評估,於2006年向CODEX提出的建議草案。因歐盟有若干疑慮,直到2012年,才經會員國表決通過,成為正式旳認可標準。
這個爭議在馬政府時代已激烈爭議過了。中國國民黨在執政及國會多數下,早已決定。只是,在民進黨的強力反對下,附帶建議採牛、豬分離方式。講白了,這個議題,在馬政府時代,其實已差不多有條件在實行了,只留下美豬的問題,待進一步釐清、確立。
目前,在台灣引起的爭議內容,與十幾年前的爭議,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差異。撇開政治、經濟的因素不談,歐盟的不贊成,主要還是集中在小孩、老年人,缺乏足夠的直接人體証據去消除憂慮。差異只在於,CODEX已在2012年通過了國際通用的含量限制標準。日、韓,同意在產地標示下,已准予進口。台灣,也預定依日、韓模式,於明年1月1日開放進口。
貝他-腎上腺受體致效劑(beta-adrenoceptor agonist),在臨床醫學使用上,雖不能說普遍,但,仍可算相當廣泛、常見。它的正面作用,從心跳停止、心因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的急救,到氣喘發作時的舒解,甚至,被用於鼻塞或抑制早產等等。它常見副作用,在臨床使用中,也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控制。一般,以發抖、心跳增加、心悸或血壓上升等較常見。在服用一個小時後,即逐漸恢復。
在做有意義的討論前,也許,我們必須先澄清一個概念。任何物質/化學物質/藥物,在進入人體後,因為是全身性循環而無法僅固定在目標器官,因此,必然產生複雜的作用—你所需要的的正作用(目標器官/系統)和不需要的副作用(其他器官/系統)。所謂的副作用,就是指除了正作用,隨帶而來的不需要的作用。舉常見的例子,當你扁桃腺或喉嚨發炎服用抗生素治療時,可能會出現肚子不舒服、拉肚子等現象。消滅前者的細菌,是你要的正作用,但,連帶的將腸內的細菌消滅,就成為不要的副作用了。副作必須控制在一程度內,不能對身體造成傷害。除了特少數特異體質個案外,副作用的嚴重度,常常與所使用/服用的劑量有關。
萊克多巴胺,具有 beta-adrenoceptor agonist(beta(腎上腺受體致效劑)的性質/作用。它廣被用來添加在最後28-42天牛、豬、火雞等動物的飼料中,以增加體重及瘦肉。它的作用/副作用及代謝,理論上,和人類差不多。只在於動物實驗,可依各種不同條件(如劑量高、低等),觀察各種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人體試驗,則受限於醫學惀理,無法任意操作,只能在獲得動物實驗結果後,參考已有的臨床資料,在預想的安全範圍內有限度的進行。因此,在人身上的資料並不多。大多以健康成人自願者為主。這也是小孩、老人,缺乏實証資料的原因。
臨床上在意的是 正作用的療效和副作用的能否有效降低及控制。藥物人體試驗的第一個準則,即是不傷害原則(do no harm)。安全性是首要考慮,然後,才是療效。利益和代價之間,必須有可接受的合理理由/証據。這也是為什麼任何藥物或食品成份,都必須訂立可接受之標準的原因。
服用萊克多巴胺造成的副作用,如,發抖、心跳增加、血壓升高等,在動物身上亦可看到。較嚴重的不良反應,雖不多,但亦有報告。致死劑量(LD50,受試動物50%死亡),小鼠(mice)約在3547–2545 mg/kg(雄-雌)及大鼠(rats)為474–365 mg/kg(雄-雌)。牛、豬的代謝與人類似。理論上講,人服用殘留於牛、豬身上的萊克多巴胺,亦應可能出現與病人在臨床使用腎上腺致效劑所產生的副作用,如,心跳增加、發抖、血壓/收縮壓上升等相似的副作用。目前,有關的人體試驗,資料有限,且大多以健康成人自願者的安全性研究較多,亦較有還算清楚的結果。我嘗試把它們列下,可供大家對其安全性,做為自己進行推論的參考。
1. 健康成人自願者,一次口服40毫克(mg)萊克多巴胺。吸收快速,其半衰期(T1/2,即血漿澴度降低一半之時間)約在4小時左右。24小時後(理論上,濃度為原來的1/2X1/2×1/2×1/2×1/2×1/2=1/64)在血漿中已測不出。95%以上的萊克多巴胺多被分解,以代謝物和少於5%的原型,由尿中排出。「並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2. 並未發現有致癌性;
3. 心血管系統:副作用如前述
4. 骨格肌肉系統:以骨骼肌的發抖(tremor)為主
5. 非嚴重的副作用/不良事件,一般服用後1小時即逐漸恢復;
一般的定量,以1公斤(kg)的物質中若含有1毫克A物質,A物質的含量即為1ppm。1公斤的豬肉,若含有1毫克的萊克多巴胺,萊克多巴胺之含量即為1ppm。上述的人體實驗,通俗的講,就是一個人一次吃下1公斤40ppm的豬肉,或吃下40公斤1ppm的豬肉,仍未發現嚴重的不良事件。。依上述所獲得的資料,以一般能瞭解的話來説:一位健康的成人,一次吃下40毫克的萊克多巴胺,在24小時後,即排出體內,並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藥品、食品的安全,在國際化後,成為每個人不得不注意的問題,尤其,在很難避免政治力介入、操作的情況下,更需要有起碼的知識、能力,來維護自己的健康。小國家有小國家的缺陷,但,小國家亦有小國家的好處。大國家、先進的國家開發新藥品、新食品、新添加,小國家,則可以不必做白老鼠。因為,它們在上市前必已花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做過動物實驗、人體試驗,達到一定程度被証實、認可的療效、安全性後,才會被核准上市。只要看看它們有沒有經該國FDA核准上市(傳統上,以美、英、法、德、加、日、瑞士為主,加上澳、意),一般有三個國家以上核准,大概已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了。更何況,還有CODEX的國際貿易規範。除非發現有種族上的體質差異,否則,小國根本不必浪費時間、精力,去重覆上述國家的流程。這是做小國的好處。
目前,衛福部依國際標準設定的進口美豬核准含量,比CODEX稍嚴:肌肉/脂肪10ppb(0.01ppm); 肝臓/腎臓 40ppb(0.04ppm); 其他部位 10ppb(0.01ppm)。加上,產地標示及將小孩排除在外。能不能吃?,要靠科學和理性的証據、分析來獲得可接受的結論;接下來,如何吃?應依基本的利、弊(風險)及實務性,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法,供消費者參考;至於,要不要吃?那就是消費者個人的判斷和個人的自由選擇了。
中國國民黨一再叫鬧的什麼「零檢出」、什麼「公投」,實在都是鬼扯。「零檢出」,不是2008年馬政府在中國震驚全世界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演出的鬧劇嗎?三聚氰胺在奶粉內之含量,在中國是10ppm(?),日本及其他國家是2.5ppm。在10ppm與2.5ppm的爭議中,馬政府的衛生署以台灣儀器的霊敏度不足難以驗出為由,企圖變相將限制標準由2.5ppm提高至10ppm,而創造出10ppm「零檢出」(10ppm以下,因無法測出,算是”零”檢出,也就10ppm以下全屬”合格”)的政治性語言。講白了就是,一旦台灣違反國際標準而提高至10ppm後,台灣的產品就不能輸出至美、日、歐等國家,只能和中國相互輸出、輸入。在社會強烈反彈及被証明台灣早已有可測出2.5ppm或更低的儀器及能力後,署長下台,也維持了與日本相同的2.5ppm,鬧劇才落幕。
12年了,中國國民黨真的沒長進,它的黃敏惠市長,又再度提出了嘉市實施「零檢出」。2008年的「零檢出」,是不顧國際標準欲大幅放寛(三聚氰胺含量由2.5ppm升高為10ppm))而有護航中國之嫌;2020年的「零檢出」,則是全面否定CODEX國際標準,另立一個不知用什麼太空絕密儀器可測出萊克多巴胺是”0″的標準,難怪難脫被視為有反美之嫌。至於「公投」,則又是另一個鬧劇。全世界有那一個國家對已通過國際標準的食品舉行全民公投?好像你可以隨意破壞國際規則,拒絕人家的産品,而你的產品人家都會乖乖旳呑下?
我不相信台灣人的命,會比美國人、日本人貴。對通過國際標準的食品,你可以像日本一樣要求清楚標示產地,你也可以選擇不買或不吃。但,駡美國人吃「毒豬」、「毒牛」,駡日本人吃「核食」,像潑婦駡街且惡意羞辱他人,就太過份且不足取了。當台灣全民都在盡心盡力為生存發展而努力融入國際社會時,中國國民黨即令不願融入,至少也拜託多做一些利己不損人的正事,不要老是繞著一些五四三,到處損己損人的找渣吧!
作者 / 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