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朋奉到羅霈穎之死探討「孤獨死」的社會危機,可以發現:「主動的愛與關懷是極其重要的。」緊密的親人與朋友間的「讚美」、「感謝」,是維繫人際間關係的關鍵因子!除此之外,誠如《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所述:「好好的聯繫、好好的道別,為死亡的到來做準備,反而不再覺得可悲與遺憾了!」
今年5月25日,三金影帝吳朋奉凌晨因腦中風驟逝,享年55歲,留給親友及影迷無限遺憾哀傷。根據了解,原本他和姪女相約要一同出門購物,沒想到姪女上樓呼喚查看時,發現他倒在自家6樓陽台地板且已經無生命跡象,警消人員到場後判定他已死亡多時。演藝圈好友、愛犬「碰碰」都到場送他最後一程;導演吳念真致詞時表示,每個人都覺得吳朋奉是很棒的演員,想寫好劇本給他卻已來不及…
無獨有偶,資深藝人羅霈穎8月3日晚間9點多被發現陳屍在住家,享年59歲。因為朋友發現多日聯繫不到羅霈穎,不放心前往查看,卻發現好友已經成為冰冷遺體。警方研判羅霈穎死亡約2天,破門時遺體呈現拗折姿勢、雙腳發黑,後續檢察官相驗大體,8月11日晚間羅霈穎猝逝的死因終於出爐:「種種跡象顯示羅生前可能服用多種藥物不慎致死,全案屬於意外,對此家屬也沒意見,北檢決定不解剖,並且已將遺體發還家屬辦理後事。」
為何這些大家印象中,資產豐厚、光鮮亮麗的明星、藝人們,卻也會遭逢「孤獨死」的噩耗呢?實在讓人費解。然而,孤獨死的悲劇,不只會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即使是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到底,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死」的社會危機呢?可以分成三個面向來探討:「1. 家庭結構轉變,小家庭變成主要的居住型態;2. 工作型態改變,家人相處時間短暫,親緣淡薄;3. 左鄰右舍的互動不像過去密切,人際疏離。」
家庭結構轉變,小家庭變成主要的居住型態
有別於傳統的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族性小社會。現代小家庭彼此間的支援系統,相對薄弱,不像過往緊密。雖然,「養兒防老」不再是這個時代的既有觀念,不過面對健康的未知,的確會讓人心生恐懼… 關於這點,《一個人的老後》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有著不同的看法。她認為:「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將是一個人!」
因此,與其惶惶不安地擔憂老去與死亡,不如將之視為終將「既成的事實」,開始好好計畫這天的到來,提前造訪親友,以確實做好告別、感謝,以迎接「一個人」的臨終。想必,這是更加務實的方式!
工作型態改變,家人相處時間短暫,親緣淡薄
這個時代因為工作的因素,讓親人間的互動顯得疏離。也由於大家越來越重視隱私,以及「自己的空間」。所以,往往在同一個屋簷下,也是一人盯著一台手機銀幕,甚至連「叫家人吃飯」也要用通訊軟體了!聽起來真是讓人覺得挫折。
不過,好消息是,一些研究者認為與朋友和家人相伴的時間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把目標定在相伴的品質。這意味著全神貫注地陪伴一位家人一個小時的時間,比沒有完全投入的幾個小時更有影響力。例如:一家人好好的吃一頓飯,或是有個共同散步的時光,甚至擬定好一周一次的家庭日,都是讓彼此之間感情能夠凝聚與維繫的重要因子。
相同的,親戚與好友間只要三不五時地問候:「最近過得好嗎?」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能帶來溫暖與改變…
左鄰右舍的互動不像過去密切,人際疏離
工商業社會之下,不再與農業社會一般鄰里間緊密接觸。有時候,縱使住在同一棟大樓,卻連隔壁住了誰都不知道。想起來真的蠻恐怖的,不過這也變成時代下的常態!尤其,外出工作者,或是單身者來說,內心的孤寂想必是大於實質的狀態。
當然,政府對於長期照顧2.0的政策面,增加了許多社會支持的部分,例如:送餐服務、喘息服務等等。然而,對於像是吳朋奉、羅霈穎這類並非長期照顧的族群來說,卻是無法觸及的。也許,積極的作為是:「建立自己心靈的朋友圈,一同扶持,成為相互看顧的好朋友!」以自己執業的診所患者來說,雖然獨居,但有許多左鄰右舍的朋友們時時電話與實際造訪,關心著對方,令人感動!
主動的愛與關懷,可以避免遺憾
從吳朋奉到羅霈穎之死探討「孤獨死」的社會危機,可以發現:「主動的愛與關懷是極其重要的。」緊密的親人與朋友間的「讚美」、「感謝」,是維繫人際間關係的關鍵因子!除此之外,誠如《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所述:「好好的聯繫、好好的道別,為死亡的到來做準備,反而不再覺得可悲與遺憾了!」或許,面對「孤獨死」議題的癥結在於:「我們如何讓此生過得心安理得、精采非凡。那麼,將能安穩、平靜地離去,微笑而逝…」
作者 / 黃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