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學校的「領導人才養成班」啟發了筆者三件事情:第一,爬山時總會感受「孤獨」,所以結交派系無益;第二,一黨專政(國民黨、共產黨)遲早會面臨遇到的危機:民智漸開;第三,李校受訓了一整年,讓筆者對政治哲學的觀念有了啟發,特別是在移地到台灣神學院上課期間,但從此斷了接觸政治實務的念頭。
大概十年前,李登輝基金會的前身「群策會」,曾仿效日本松下政經塾,針對台灣外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台灣內部民主化轉型的脈絡下,創建培訓期長達一年的「領導人才養成班」。該班課程設計堪稱國政班的升級版,課程內容設計豐富,包含:在台灣神學院學習領導力系列課程、國際貿易課程、中國政經系列課程、台灣國際關係系列講座、台灣農業發展實地參訪,甚至還規劃玉山登頂等。
史上唯一的「領導人才養成班」
「領導人才養成班」採取三階段篩選機制,第一階段是書面審核,第二階段是專家教授面試,合格者最終進入第三關進行最終單獨面試。不過,「領導人才養成班」成員要求有年齡限定於35歲至55歲的標準,筆者當時才不過25來歲正在完成碩士論文且要面臨當兵之際,抱持著試試看也無妨的心態,便寄出了報名表,沒想到獲得第二輪的面試考核後,有幸進入第三關赴台綜院最後的面試機會。
當年通訊還沒進入3G時代,從台大醫院站搭乘紅線至紅樹林站將近50分鐘的時間,於是在超商順手買了一本商業週刊在捷運路途中閱讀,等到了台綜院大樓,發現最後的面試官竟是李前總統,筆者不由得緊張起來,背部很自然地在冒汗,李前總統看到我這個少年郎,態度突然緩和起來地問:「你算是同學吧?不用稱呼我為總統,這是一所學校,你就叫我校長吧!」接著又繼續問:「書面資料說你正在撰寫經貿協議的碩士論文,你知道日本怎麼度過70年代石油危機而造就經濟崛起嗎?」
筆者當時稍微皺起眉頭,很誠實地回覆:「報告校長,我並沒有經歷過70年代,反而對日本在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後,陷入經濟危機與金融泡沫,延續至今也不見日本官僚拿出對策。」李前總統聽到我的回答後說:「你真的是很年輕,真是羨慕年輕人。」隨即,他起身走到了辦公桌拿了一疊資料和書籍,放在我面前一頁一頁地說明:「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在,台灣其實很少官員和經濟學家在關注日本了,但我認為日本如何度過70年代石油危機是很重要的議題,台灣勢必會在面臨各種國際上的危機,不能老是順風而下,也需要懂得逆風而行。」
在李校上課會比服兵役辛苦
接著,李前總統和我討論起中國,李前總統說他年輕時,其實有去過山東青島一次,他當時看到山東人都又高又壯,心裡想日本兵怎麼可能打得贏中國兵,但歷史就是這麼奇怪,當時日本軍部若不偷襲夏威夷的珍珠港,中國和日本兩國交戰誰勝誰負,其實很難預料。我當時就問李前總統:「校長,我寫完論文後就要服兵役,還也可能在「領導人才養成班」上課嗎?」李前總統回答很乾脆:「當兵就請假來上課就好」,李前總統問我現在當兵役期是多久?我回答:「扣掉軍訓後是一年。」
李前總統看著我很幽默地說:「我這裡也是一年,會比當兵很辛苦,班上學長需要年輕人幫忙登上玉山,有年輕人願意來上課是好事,來這裡上課不是聽我講,而是要向其他學長學習。」和李前總統的面試時間超過30分鐘,直到工作人員來提醒時間才打斷,李前總統看到我手上一直帶著商業週刊,最後叮嚀我:「少看這些雜誌,多看經典的原文書籍。」經過李登輝學校一整年的學習,可謂有種境界的昇華,班上學長有大學校長、立法委員、議會議員、企業董事長、智庫研究員等,大家都在不同領域上打拼,很懷念當年每逢週末假日,一大早搭捷運至紅樹林站的期待。
領導人的修養:慎獨與氣度
感念李前總統,曾給我單獨半小時的面試,傳授70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經濟如何走出危機;知道我要服兵役,仍願意讓我參與一年期「領導人才養成班」,而「領導人才養成班」確實收了兩個年輕人來學習。李登輝學校的「領導人才養成班」啟發了筆者三件事情:第一,爬山時總會感受「孤獨」,所以結交派系無益;第二,一黨專政(國民黨、共產黨)遲早會面臨遇到的危機:民智漸開;第三,李校受訓了一整年,讓筆者對政治哲學的觀念有了啟發,特別是在移地到台灣神學院上課期間,但從此斷了接觸政治實務的念頭。
最後,「領導人才養成班」結業上,聽過班上學長提及,按李前總統當面的說法,當出甄選時群策會秘書長覺得筆者太年輕,又是外省第三代,即便闖過前兩關面試,也應該把領導人班名額讓給社會賢達。李前總統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年輕時候也是所謂的外省人提拔了他。我想,這就是國家領導人的「氣度」。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