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這塊土地上美好的人事物一個個離世,而今誠品敦南熄燈,代表著不只是一頁文化的消逝,也標誌了經濟動能的失落,因為那象徵「閱讀」、反映「學習」、意味「創新」、體現「創業」。這也說明了為何台灣20年來,「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淪為口號,至今始終無法整體實現。
70至90年代,台灣從專制走向民主,解嚴後的整個社會蠢蠢欲動、騷動不安。
那時,台灣經濟起飛,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快速成長及高度發展。當年台北乃至整個台灣曾經瀰漫「向前走、什麼都不怕」的社會氛圍,這座島嶼能量日日夜夜竄動奮起,當中也伴隨著若干獨特場域,其中之一就是誠品敦南。
解嚴前後的民主進程…
政治上,亞洲國家大多經歷過強人獨裁統治,獨裁者不要子民會思考、會發聲。經濟上,工業革命之後,後發國家想要急起直追,就必須標準化、規格化、數字化,急速超趕。教育上,台灣表面上已經是民主國家,教育體制與教學和評量方式(齊頭、方便、速效)仍舊是獨裁政治的心態、落後國家的思維。老師的求學經驗、師培養成,一直到考取分發任教,填鴨始終是常態。
課堂上老師總是畫重點、背誦、考試,圍繞著破碎的閱讀、瑣碎的記憶,對於真正的知識學問,則完全無感;至於受用的素養能力,是完全忽略。老師沒有興趣、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說明解釋知識的來龍去脈,只希望趕快告訴學生答案和結果,趕進度應付大小考試及各種評鑑,不斷灌輸學生拿取高分、上好學校、找好工作,課堂上也不准發言表達,而這一切都在悄然無聲默默之中進行、流逝……
考上大學,頓失考試升學的目標,多數人「大學由你玩四年」,虛度時光(打工度假、休學壯遊等認識自己和世界並不在虛耗浪費的範疇)。只有期中考、期末考前臨時抱佛腳,畢業出社會後就不再閱讀,更遑論學習了。
台灣整體社會缺乏閱讀習慣與學習風氣,對於外部新知和國際時事等不感興趣、提不起勁,慢慢地、漸漸地,多數人受苦於「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貧困」,而感到麻木、無奈、焦慮、煩悶,麻痺於低迷的態度,由此成為充滿各種無形的「慣性怠惰、負面制約、集體薰染」的生活基調。
近10年來,台灣書市出版業經營慘淡、景況黯淡,正體現了台灣社會的低迷怠惰的負面沉淪。
這些年,這塊土地上美好的人事物一個個離世,而今誠品敦南熄燈,代表著不只是一頁文化的消逝,也標誌了經濟動能的失落,因為那象徵「閱讀」、反映「學習」、意味「創新」、體現「創業」。這也說明了為何台灣20年來,「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淪為口號,至今始終無法整體實現。
如今的台灣社會人心的生命基調就是不斷錯過、不斷失去,因此,民生經濟的紓困振興只是權宜之計、只有杯水車薪…
作者 / 黃耀祥